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龙鸣 通讯员 杨文超
7月13日晚,随着大幕缓缓落下,黄冈市(浠水)杂技团创作的亲子杂技剧《黑白侠影·太极熊猫》完成了在武汉汉秀剧场的驻演。
“若不是接到新的演出任务,驻演可能要到8月份才结束。”当晚率团返回浠水驻地休整的副团长陈欢疲惫中透着兴奋。
从县城到省城 驻演创造“票房奇迹”
陈欢介绍,此前,亲子杂技剧一直在杂技团所在地——浠水县杂技厅演出。此次来汉驻演本是一次尝试,却意外创造了地方非遗演出的“票房奇迹”——
自5月1日首演以来,这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杂技艺术的剧目,在短短两个半月内演出42场,创下200万元票房佳绩,高峰时每场近2000人的上座率,单场票房突破20万元。
“这种热度,在非明星演出中非常罕见!”汉秀剧场相关负责人透露,驻演原定于“六一”结束,最终因观众热情延至暑期,直到杂技团近期接到新的演出任务,才不得不暂时画上句号。
一个地方杂技团演出,缘何有如此热度?答案在传统杂技的“技”与当代戏剧的“艺”深度融合——
陈欢透露,创作团队花费两年时间打磨剧本,讲述了国宝熊猫“兰溪”,从熊猫崽到太极大侠,在刀光剑影与水墨丹青间,历经磨难守护家园的传奇故事。
剧中既有绸吊、蹬技、爬竿、双人吊子等传统项目创新演绎,又融入街舞、跑酷等年轻元素,表演形式实现武术、太极、黄梅戏等艺术形式巧妙融合。
此外,汉秀剧场超强震撼的水特效、身临其境的灯光特效及感染人心的环境特效,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交织,营造奇幻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熊猫的冒险世界中。
“过去地方杂技团常陷入技术展示的窠臼。”该剧艺术指导坦言,《太极熊猫》尝试用剧情贯穿技术,让惊险动作成为叙事语言。这种创新获得了市场认可,不少观众反馈“像看了一场动作电影”。
除了惊险表演,该剧中传递的“成长需要磨砺”等价值观,更让亲子观演成为一堂生动的美育课。
“平时孩子坐不住半小时,这场剧让他全程入迷,还说要学熊猫的勇敢。”一位父亲在观众评论中写道。“很有意思,非常精彩,适合带小孩去看。”观众在网上如是留言。
而这些,成为太极熊猫IP火速出圈的密码。
从传统到世界 明年将赴瑞士巡演
有意思的是,这种出圈,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的加持下,正跨越国别,走向世界。
7月13日的收官演出,迎来了一批特殊观众。他们是前来参加2025武汉大学数智珞珈全球暑期学校之数智荆楚·中俄文明对话的俄罗斯师生。此次专程前来,是对话双方有意将这场演出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课。
“比起课堂讲解,这种直观的艺术呈现更能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精髓。”中方带队老师、武大俄文系副主任田园表示。
而美轮美奂的演出,让来自俄罗斯因诺波利斯大学的学生代表奥列格,一口气说了三个“非常”:“演出非常漂亮,剧情非常有意思,节奏也非常快,跌宕起伏让人身临其境。”
“每个演员个人能力都非常强!”注重文化细节的奥列格,还对比了中俄杂技(马戏)差异:“俄罗斯马戏侧重动物表演,而中国杂技更突出人体极限与叙事结合,这种用身体讲故事的技艺令人震撼。”
他的同学达丽亚,则对灯光舞美尤为赞叹:“美得让人屏住呼吸!”
事实上,在两个半月的演出时段,这样的外籍友人身影几乎每场都有。
到安徽看望朋友的非洲游客穆萨,就是在朋友圈看到推荐后,6月28日特意调整行程前来观演。“我和朋友一样,被那只‘太极熊猫’迷住了。”他说,演员动作既滑稽又惊险,完全不需要语言解释就能看懂。
“六一”期间来武汉游玩的美国游客杰思米说,这是她人生第一次看杂技,演员们在天上“飞”的时候,真是太酷了。
除了前来观演,更有远赴重洋的主动邀约。
“明年春节开始,我们将赴瑞士进行长达一年的巡演!”7月14日,已成功拿到瑞士方签约的黄冈市(浠水)杂技团团长周敏告诉记者,出行前的演出计划特别是国庆黄金周已排得满满的。
为培养梯队,眼下他们正趁着难得的休整期招新,24个名额已引来82名适龄青少年报名。这批孩子录取后,9月上旬便开启文化学习和同步训练,6年内可梯次拿到中专文凭和演出资格证。
“浠水杂技正绽放前所未有的魅力。”前来调研的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挥称赞。
从县城到世界,浠水正努力出奇“技”。《太极熊猫》的驻演模式,或将为地方文艺院团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