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黄艳平 通讯员 周文利
清晨,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王铺村,新修的沟渠里,清水汩汩,竹篱围起的菜园,绿意盎然。“现在村里住着比城里还舒坦。”村民袁爱娇在自家庭院打理着盛开的月季花丛。
如此恬静的乡村景象,是鄂州市近年投入3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的硕果。
精准滴灌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
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至今,鄂州市级财政累计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达3亿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创新机制,重点支持村内道路硬化、污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力求‘四两拨千斤’。”鄂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2023年间,全市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补助、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规模已攀升至16亿元,财政资金的“酵母效应”显著。
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机耕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村道两旁绿树成荫。“以前去镇上要走个把小时,现在骑车10分钟就到了。”村民张大爷感触颇深。
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废弃的小学校舍变成网红民宿,荒废的矿井复垦为生态茶园,矿井塔台改造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一个个创新实践,成为盘活闲置资源的鲜活样本。
如今,鄂州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市级示范村17个。
产业赋能 “一村一品”特色发展
阳光洒在鄂城区杜山镇柯营村的荷塘上,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蜿蜒的栈道。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个蚊蝇滋生的烂泥塘?
乡村建设不仅要美环境,更注重强产业。“改造时我们就预留了产业发展空间。”柯营村党支部书记柯汉兵指着池塘边的温室大棚介绍,财政资金配套建设的18亩现代化大棚,现已引进果冻橙、蜜糖金橘等高附加值种植项目。
梁子湖区太和镇吴伯浩村的发展故事更为精彩。在这里,财政资金与高校资源碰撞出智慧火花:华中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持,财政补贴建设基础设施,占地1500多亩的湖北省首个“守望萤火·花谷”露营基地今年暑期试运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一个月能挣过去半年的钱。”村民对未来充满期待。
共建共治 小资金激发大效能
“喻家湾污水治理184万元的工程,实际只花了70万元,秘诀就是让群众当家。”王铺村党支部书记袁海波算了一笔精细账:财政资金负责采购管网材料,在外能人捐赠工程机械,村民自愿投工投劳,主动让出宅基地且不要补偿。
财政补一点、村里筹一点、群众出一点,这种共建模式已在鄂州乡村推广实施。
华容区临江乡黄岭村更是典范。财政启动环境整治后,村民热情迸发:旧砖瓦砌花坛、废轮胎做景观、破石磨变村标,变废为宝。如今,该村垃圾分类率达100%,去年入选“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鄂州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每个项目都要经过“村民议事会提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民主决策程序,建设过程全程公开,验收结果张榜公示;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组织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安排直接挂钩。这种“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让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实处。
未来,鄂州财政将重点支持“美丽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新业态,持续释放资金乘数效应,推动乡村建设从环境美迈向产业兴,从一时美转向持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