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田园文学 > 田园作文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幼儿看图写话教学“三步曲”
  • 编辑:黄艳平
  • 2025-06-10

枣阳市刘升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马美玲

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看图写话是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提升表达力的重要途径。它借助直观的视觉刺激,有效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为连接其形象思维与抽象语言搭建了桥梁。然而,一线教学中,教师们常被幼儿“不想说”“不会说”“说不清”三大难题困扰。基于多年教育实践,笔者提炼出“观察启思、想象赋能、表达创作”的教学策略“三部曲”, 助力幼儿提升看图写话能力。

观察启思,让静态画面“动”起来

“看”是写话的起点,但幼儿观察往往零散、无序。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幼儿掌握有序观察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层层解构画面信息。比如在教学《大熊猫刷牙》的观察训练时,我就采用了三阶观察法。首先,我展示大熊猫刷牙的图画,并询问“大熊猫在干什么?”引导幼儿整体感知:“刷牙。”随后聚焦细节:“它是怎么刷牙的?”配合模仿刷牙动作,促进幼儿们观察得更细致:“上上下下刷,里里外外刷!”最后启发表情观察:“刷得怎么样?”幼儿从熊猫眯眼笑的表情推断:“刷得真干净!”

在观察训练时,要避免“被动问答”的误区,让幼儿边观察边模仿图中的动作。当幼儿亲自模仿熊猫刷牙姿势时,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等方位词的理解自然深化,语言表达也因身体参与而生动起来。这种多感官联动的观察方式,使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体验,为后续想象与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想象赋能,让有限画面“活”起来

看图写话的精髓在于超越画面具象,进行合理想象。教师需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激活幼儿想象力,引导其填补画面空白,构建画面外的逻辑与故事。比如在教学《帮奶奶捡橘子》观察训练时,我采用三层提问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通过展示“老奶奶摔倒橘子撒落”的图片并提问:“小强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想?”引导幼儿答:“他想奶奶需要帮助!”接着追问:“捡橘子时小强会对奶奶说什么?”拓展出对话:“奶奶别担心,我帮您捡。”最后预设结果:“奶奶回家后会有什么感受?”幼儿联想:“她会笑着说真是好孩子!”

对于情节性强的图画,也可以采用情境再现法或者合作互助式想象法。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蘑菇伞》时,我组织幼儿分组表演:一人讲述画面情节,一人扮演小兔,另一人模拟雨声。通过表演深化幼儿对主题的理解,促进他们发展合作能力。而教学《懒惰的蜗牛》组图时,我组织幼儿分组观察并互相补充细节,用小组间的思维碰撞丰富幼儿们表达的层次性。

想象需有画面依据,避免天马行空地脱离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幼儿想象力的差异性。比如,在教学《下雨共伞图》时,有幼儿认为“小红送小刚回家是因为顺路”,另一个则坚持“小红特意绕远路帮助朋友”。两种解读都应被肯定,正是这些多元理解,才能让写话作品百花齐放。

表达创作,让心中故事“变”文字

表达是观察与想象的结晶。在幼儿经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创作”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阶梯式支持。比如,在教学《小羊吉米》故事创作时,我首先讲述了小羊跟随妞妞参观农场的故事,让幼儿复述情节。随后引导幼儿用“三素句”(谁+在哪+干什么)表达,让故事成文字:“小羊在菜园吃胡萝卜。”

随着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遵循渐进的原则,让幼儿们尝试用“四素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表达,并逐步引导增加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如“小羊飞快地跑进菜园,使劲地拔起胡萝卜咬了一口,大喊:‘这胡萝卜真甜!’”

其实,观察启思、想象赋能、表达创作“三部曲”并非线性分割,而是循环互动、相互渗透的闭环。如在《节约用水》主题教学中,观察阶段发现“男孩忘关水龙头,女孩伸手关水”;想象阶段推测“女孩会提醒男孩珍惜水源”;表达阶段创作警示标语“滴滴珍贵,莫让水泪流!”三个环节相互渗透、循环促进,形成了表达能力培养的完整闭环。

当幼儿的眼睛被画面点亮,想象力随之翱翔,最终化为童真而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时,“不想说”“不会说”“说不清”的难题,便在这“观察、想象、表达”的“三部曲”中找到了破解之道。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