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黄艳平 通讯员 杜华 王品
5月,清晨的神农架大九湖,薄雾如纱。摄影爱好者们屏息凝神,镜头对准水面——几只仅有巴掌大的棉凫正轻盈掠过,“世界上最小鸭子”今年首次在此现身。它们翅膀扇起的涟漪,荡开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态故事。
神农架栖息着470多种鸟类,占湖北全省鸟类的八成。这些灵动的生命不仅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观鸟客,更悄然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轨迹。
捕鸟人的转身
海拔2200米的神农架红坪镇红河村,卢宝坤正在他的“穿洞子”观鸟基地忙碌。这位“80后”汉子熟练地帮客人调试三脚架,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个“捕鸟人”?
“那时候每周5块钱生活费,不够啊。”卢宝坤回忆着,少年时他常在林子里下套捉鸟,卖给镇上的鸟贩子。那时红腹锦鸡被制成标本,野味馆子生意红火,捕鸟是不少村民贴补家用的营生。
转机出现在2019年。首届神农架观鸟赛举办,政府给村民发望远镜、教摄影,培训他们当观鸟向导。“城里人花钱看鸟?”起初他觉得稀奇,如今他的基地成了网红打卡点,今年五月收入已破十万。
密林深处的观鸟棚里,“长枪短炮”对准几十米外的冷杉枝头。两只褐色小鸟正在嬉戏,“那是矛纹草鹛”、“橙翅噪鹛来了”……现在的他,已能听声辨鸟。它们每天露面十几分钟,就能带来数千元收入。
为了驱赶老鹰和金雕,他在观鸟点附近的树上精心布置了假人。此外,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在森林里巡查,尽管现在盗猎的少了,但仍然放心不下。如今,他基地的鸟从20多种增加到40多种,新面孔还在不断出现。
观鸟产业链兴起
74岁的杜克定老人把阳日镇万福村的观鸟基地打造成了“鸟类剧场”。46个隐蔽的拍摄点位、精心设计的水塘和悬崖景观,让这里成为拍鸟胜地。旺季时每天接待30多位游客,仅蜂蜜、香菇、木耳、野菜等当地土特产销售每年就能带来十余万元收入。
观鸟热催生了整条产业链。红举村党支部书记彭鸿带着村民改造民宿,在院子里种浆果树吸引鸟类;下谷坪乡的农家乐推出“观鸟套餐”,包食宿还配向导;文旅部门开发出10条研学路线,孩子们可以跟着专家学鸟叫、做巢箱。
多年来,林区政府、林区发改委、林区文联等投入50余万元扶持观鸟基地建设,仅红坪镇5个观鸟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接待收入近50万元,另辐射衍生的周边“食住行游购娱”收入数以倍计。相关数据显示,每1元观鸟收入能带动7.8元生态保护投入,形成了“资源增值-收益反哺-环境优化”良性循环。
观鸟热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沿线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8%,三年新增鸟类食源植物300亩。以观鸟为引领的特色旅游,带动了民宿、餐饮、研学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全民护鸟时代
在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正更新鸟类数据库。屏幕上470种鸟的三维分布图跃然眼前:“中华秋沙鸭爱湍急河流……”这些数据很多来自观鸟爱好者。五年来,通过观鸟赛发现了92种新鸟种。
“以前科研队跑断腿,现在全民都是监测员。”工作人员说起个暖心故事:有村民发现受伤的领角鸮,连夜开车送到保护站。“要搁以前,早下锅了。”
在红坪镇小学的自然课上,孩子们正用黏土做鸟巢模型。老师介绍,每周都有自然课,高年级要写“鸟类观察日记”。“神农架鸟叔”陈光海40年拍摄了300多种鸟类,制成的画册成了当地生态教育的活教材。
傍晚,卢宝坤的手机又响了——马来西亚客人预订观鸟行程。他边往食槽添玉米边说:“现在谁要掏鸟窝,我第一个报警。”远处山巅,金雕乘着气流盘旋,翅膀镀着晚霞的金边。
正如老护林员说的:“山还是那座山,但人活明白了。”当村民能细数白冠长尾雉的习性,当孩子们为鸟巢箱挂哪儿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在这片山林里,人们终于懂得:最好的生意经,就是与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