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村镇 > 十堰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信法与信访的两难
——丹江口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热议基层治理问题
  • 编辑:黄艳平
  • 2025-05-12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信访不信法”的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困扰乡镇干部的一大难题。群众遇到问题,往往更倾向于通过信访渠道寻求解决,而非选择法律途径,这不仅增加了基层信访工作压力,也对法治社会建设带来挑战。日前,丹江口市中青年干部培训学员结合实际,共同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基层治理法治工作难点与对策。

现状:信访扎堆与司法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有学员表示,在某乡镇信访接待大厅,前来反映问题的群众络绎不绝,从土地纠纷到邻里矛盾,各类诉求纷至沓来。信访办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数十起群众来访,忙得不可开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机构却显得颇为冷清,许多群众甚至不知道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寻求这些专业机构的帮助。

“不少群众觉得信访能直接找到政府,解决问题更快,而走法律程序不仅耗时久,还担心不熟悉流程会吃亏。”一位乡镇干部无奈地表示。以一起宅基地纠纷为例,当事人多次到信访部门上访,要求政府出面协调,但由于缺乏法律依据,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反而陷入了反复信访的僵局。

难点:群众不信法背后的多重因素

法律知识匮乏,法治意识淡薄

部分群众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不清楚自身权益受哪些法律保护,更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凭借主观判断和传统观念行事,认为“找政府”“找领导”就能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法律途径。同时,一些群众存在“信访万能”的错误认知,认为只要不断上访,就能引起重视,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

司法程序复杂,维权成本较高

法律程序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让不少群众望而却步。从立案、举证到开庭审理,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有限的基层群众来说,很难独立完成这些流程。此外,部分群众对司法公正存在疑虑,担心在诉讼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对待,进一步降低了他们选择法律途径的意愿。

信访机制不完善,存在“重访轻法”倾向

在一些地方,信访考核压力较大,为了避免出现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等情况,基层干部往往更注重通过信访渠道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种“重访轻法”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导致信访问题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对策:构建基层法治治理新格局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乡镇干部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利用农村集市、文化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同时,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作用,定期开展法律讲座,为群众解答法律疑问,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

优化法律服务供给,降低群众维权成本

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减免法律服务费用,降低群众维权成本。推广“互联网+法律服务”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法律服务热线等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法律问题。  

完善信访与司法衔接机制,推动依法信访

建立健全信访与司法联动机制,明确信访与司法的职责边界,对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加强信访部门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信访与司法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规范信访秩序,依法处理违法信访行为,树立法治权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信法”与信访的两难困境,是基层治理法治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乡镇干部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优化法律服务,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讯员丁根梁、魏德勇)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