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白前草40多年了,以前靠经验,现在有了技术指导,心里更有底了。”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团上村王伦大塆,66岁的王记传在自家6亩白前草田里移栽幼苗,“一亩地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此时,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陈法志带领团队在田间指导,他蹲下身子,拨开泥土,查看墒情:“趁着土壤湿度合适抓紧移栽,把长根适当掐短,更利于幼苗扎根生长。”团队还向农户详细讲解环境控制、水分管理等标准化种植要点。
作为湖北省道地药材,“新洲白前草”基原植物为“柳叶白前”,因其地下根茎断面中空、颜色黄白,也叫“鹅管白前”。1984年,在团上村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40年来遍布旧街、徐古、辛冲、道观4个街道(管理处),面积过万亩,占全国市场的90%以上,是国内目前唯一的“柳叶白前”规模化种植区域。
为提升白前草品质,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团上村为基地,在育苗等环节建立标准化流程,推广绿色生物防治技术应对白绢病、根结线虫等病虫害。“我们每半个月就会来田间取样,分析药用成分变化,结合气象和病虫害数据,为科学种植提供精准指导。”陈法志介绍。
“我们采用‘白前—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既能保护地力,又能实现稳产高产。”武汉市白前堂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红清介绍,通过科学管理,白前草亩产量可达500公斤左右。
围绕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市农科院计划在团上村建立全程溯源体系,从种植气候、土壤条件,到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进行详细记录,确保白前草的质量可追溯。
“我们将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从气象、土壤环境等角度,解码新洲旧街区域白前草道地性优良品质的原因;推进白前草种植全过程的GAP工作,争取让新洲白前草入选湖北省首批GAP种植基地。”陈法志表示。(记者 宋柏 通讯员 王静 何小婧 余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