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通讯员 雷振林
沃野春潮涌,农时贵如金。春耕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也是全年丰收的基础。
孝感素有“鱼米之乡、湖北粮仓”的美誉,是全国十大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7个县(市、区)全部被列为全国粮食大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2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46亿斤以上,糯稻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
融融春光里,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踏访孝感,跟随种粮大户的脚步,走进田间地头,从一本本田间账本中透视农业生产新变化。
增产账——
精细管理 小麦单产提升20%
春分麦起身。这些天,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回春村,牛刚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千亩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
“测土施肥,科学管理,苗情就是好,这不,现在已经分了3个蘖,看这长势,亩均45万穗不成问题,今年丰收妥妥的!”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牛刚强底气十足。
杨店镇多岗地,普通农户小麦亩产量一直在800斤左右。产量低、效益差,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长一段时间,不少耕地成为撂荒地。2022年,牛刚强在杨店镇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种粮食。种一季麦子,再套种一季大豆或玉米。
三分种,七分管。在牛刚强看来,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方法是关键。“以播种为例,我们的小麦在播种后都要用机械将地表压实,这样种子在出苗前会更加用力扎根,根系发达了,更利于麦苗分蘖。麦穗更多,抗倒、抗逆性更强。”
过去,杨店农户的小麦施肥都是“一炮轰”,播种时把复合肥一股脑撒到田里,后期普遍不施肥。“前期营养过剩,麦苗疯长,后期营养跟不上,产量自然上不去。”
今年春耕备耕期间,孝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对下辖的7个县(市、区)实行责任包保,深入田间地头靶向施策,科学开展春季田管指导。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牛刚强带动农户采用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配套技术种植小麦。“麦苗在不同生长阶段,根系深度不同,利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播种机,在播种时,将缓释肥分三层撒在土壤里,有助于苗吸收到更多营养。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省肥20%左右。”
从产前到产中,合作社管理越来越精细,粮食的产量、质量也大幅提升。去年夏收一测产,牛刚强的小麦亩产超1000斤,相比其他地块的小麦,单产提升20%以上。
增效账——
农机上阵 综合成本减三成
“3、2、1,起飞!”无人机转动旋翼升空,按规定线路将农药均匀喷洒进田间。孝南区西河镇的油菜地里,孝感市振西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屠苗调出飞防电子地图,聚精会神地操控着遥控器。
从一台40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入手,4年多的时间,22岁的屠苗已经把各类农机玩得得心应手。如今,他成为合作社的一名农机手,和父亲屠礼刚一起打理合作社的土地。
51岁的屠礼刚是振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1年,牵头成立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始规模化经营。
种粮能挣钱吗?一开始,大家心里直犯嘀咕。
“关键要看怎么种。”多年摸爬滚打,屠礼刚把种地成本抠得仔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一季水稻,买种子、肥料、农药占到60%,约600元,耕种收人工费400元,流转费300元左右,一季粮食总成本要1300元。“合作社要想有赚头,必须把成本降下来。”
降农资成本,化肥由合作社从厂家统一订购,一吨能便宜20%,批量购买种子、农药,三项成本节约30%,平均下来,每亩地能节省近100元。
机器换人,合作社一步一步购置农机,田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地用工成本减少400余元,综合成本减少三成以上。
“这是灌溉用的,这是植保的,这是收割的……耕、种、管、收,应有尽有。这200多台套农机具,就是我们种粮的底气。”站在停满大大小小农机的机棚里,屠苗语带自豪。
今年,加装北斗的无人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智慧农机成了种地主角儿。“你瞧,我们新买的大疆T10无人机,加装了多光谱航拍镜头,能够实时探测作物长势和土地墒情!”屠苗介绍。
如今,父子俩也更加坚定种粮这条路。今年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到3700亩,耕种收农机服务面积超10万亩,飞防面积达20万亩。
增收账——
一田双收 每亩多“长”500元
气温渐升,孝南区肖港镇官湖村,丰裕农机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育秧车间热闹起来。
全自动育秧生产线上,一只只秧盘“坐轨道”“钻山洞”,经过床土、洒水、播种、二次洒水、覆土等一系列工序,被送往暗室,48个小时催芽后,再送往温室大棚集中培育,即可投入耕种。
丰裕合作社是国家再生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科研基地。“孝感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热情非常高,我们接到的订单达到7800亩。”合作社负责人乐武林介绍,合作社主要培育的是甬优4949再生稻,有了新的育秧设备,从播种到秧苗出厂只需25至30天,为后续插秧抢出关键农时。
“过去,我们自己培育秧苗,受天气影响,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收成。现在有专业合作社替我们育秧,不仅秧苗更壮实,还不用担心错过最佳时间,再生稻产量更有保障。”车间门口,前来下单的再生稻种植户笑着说。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去年,合作社引入新型智能化育秧播种机,机器精确控制水、土、种子搭配,不仅每亩省出1斤多种子,每小时可完成2000盘秧苗播种,秧苗出盘合格率达98%以上。同时,经过暗化处理的秧苗更健壮,稻谷产量更高。
“集中育秧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再生稻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孝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学育秧培育出来的再生稻秧苗,品质优良,植株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种植一季收获两季,累计可以产出2000斤稻谷,每亩增收超过500元。
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今年孝感重点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引导恢复双季稻生产,扩大特色杂粮生产,提高粮食有效供给。春播计划总面积512.2万亩,比去年增加5.1万亩。其中,再生稻种植面积7.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