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刘波 朱映城
八百里清江环抱鄂西群山,薄雾笼罩下,巴东县水布垭镇沿清江两岸铺开。
地处巴东县南部,距县城约130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这座深山小镇,曾是藏在武陵山褶皱中的秘境。
如今,一根网线打破了山峦的阻隔——2022年9月,水布垭镇成立新媒体协会,近三年来,这里孵化出70余名本土网络达人,带动农特产品网络销售额破亿元,文旅直播吸引超300万人次云游水布垭。
从直播间里的秒空订单,到非遗山歌的百万级传播,以“网络经济”为笔,水布垭镇正书写着流量变现的鲜活答卷。
“让网络赋能产业、文化、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打造恩施州数字化建设示范乡镇。”水布垭镇党委书记贺齐政信心满满。
新农具上手 山乡货郎蝶变电商主播
两部手机、一个支架搭起一个直播间。
在水布垭镇三友坪社区云英巴东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51岁的负责人周建云通过这个直播间,一年卖出了100余万元的腊肉。
毫无基础、从零起步。周建云办茶厂虽有10余年,但当主播仅两年有余。
2022年,周建云报名参加水布垭镇新媒体协会举办的首次直播培训,开始尝试“新农活”。第一次直播,他没有卖自己熟悉的茶叶,而是瞄准老百姓家中吃不完的腊肉。
“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就好这一口,也能帮老百姓解决多出来的腊肉,增加收入。”让周建云兴奋的是,第一次直播就卖了3000元。现在他每天直播不间断,日销售额稳定在5000元左右。
农民变主播、手机变农具。像周建云这样的网络达人还有70余位,已然成为水布垭镇的流量密码。直播售卖农产品、分享乡村生活日常、唱响土家山歌,他们各展所长,宣传家乡,为村民增收。
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水布垭镇努力的必然。
“许多群众特别喜欢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个人抖音号分享清江风光、农村生活和土特产品,还同时出现了像张周清、陈兹方这样粉丝数量过百万的网络达人。”水布垭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锋有了把大家联合起来的想法。
在镇里支持下,水布垭镇新媒体协会应运而生。通过政府筹资及经信局奖补资金60余万元,水布垭镇建成巴东县首个直播基地,可以同时进行9场助农直播活动;建立水布垭镇创客间抖音直播平台“八百里清江·廪君臻选”,培育、带动百姓积极参与网络直播。
“欢迎家人们来到直播间,看看我们巴东水布垭镇纯天然的富硒农产品。”在主播邓小武的直播间里,村民一同出镜,售卖自家的农产品。村民不出村,农产品也能出山。邓小武进村入户架起直播间,帮助乡亲们把家中的农产品直接变现,昔日的山乡货郎多了一个电商主播的新称呼。
水布垭镇新媒体协会自成立以来,共组织张周清、陈兹方、邓小武等主播开展百姓面对面直播助农带货100余场次,交易量近6万单,协会成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售卖当地农特产品近50万单,交易额近亿元。
短视频上网 五句子山歌传文明新风
“花开柳叶叶儿橙,向王天子来筑城。筑了东城筑西城,还有一段自生成……”巴东县水布垭镇香浓寨,恩施州非遗五句子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邓懂芝的歌声在山谷回响。
拍视频、开直播,非遗与新媒体碰撞,一首首五句子山歌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间传唱了起来。
水布垭镇是廪君文化发源地,2017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廪君文化之乡”。五句子山歌作为廪君文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得到了更多重视。开展文旅非遗直播,创作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作品,水布垭镇新媒体协会共组织文旅非遗直播60场,浏览量达300万人次,创作的短视频更是在村民间大规模传播。
“花开柳叶叶儿大,无事整酒人人怕,文明新风要节俭,歪风邪气抵制它……”老歌新唱,非遗文化还成了基层治理的润滑剂。针对“无事酒”攀比之风,协会成员重新填词的《花开柳》,以诙谐歌词倡导移风易俗。诸如此类的还有清廉版《六口茶》、乡村振兴版五句子山歌《门前一口堰》、清洁家园版《伙计歌》等,好听好记、深入人心。
“过去开会喊破嗓子,现在发条视频全村传唱。”龙坪村村委委员邓丽深有感触,在网络达人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自发变成了宣传者和推介者,上网抱怨的声音少了,宣传和赞美的声音多了。
触网之风吹遍水布垭乡村,也吹到了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我们正在搭建院里自己的直播间,发动院民来直播,售卖富余的农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福利院的生产生活。”水布垭镇农村福利院副院长李章勇介绍,得益于新媒体协会的直播带货,去年院内富余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万元,院内开支缺口得到弥补。
从直播间里的吆喝声,到山歌短视频的传唱声,水布垭镇的网络经济正迸发出强劲活力,让这座诗画小镇在数字浪潮中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