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村镇 > 荆门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钟祥“石牌豆腐郎”
搬回20亿元产业兴家乡
  • 编辑:郭崇乐
  • 2025-03-19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汪龙 雷清延

钟祥市石牌镇是闻名全国的豆腐之乡,总人口9万多,其中八成从事豆制品及其相关行业。

20世纪末以来,5万余名“石牌豆腐郎”外出闯荡,在全国500多座城市及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从事豆制品加工业,每年从中获得收入近20亿元。

在近几年的返乡创业潮中,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豆腐郎将手艺带回石牌,有本地豆腐郎笑称:“石牌豆腐郎”在外地干出的20亿元,正一块一块搬回石牌。

春风迎面,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走进石牌,循着豆香,探寻回乡豆腐郎让非遗老手艺借助新质生产力焕发出的新活力。

老豆腐的新花样

90后杨凯做豆腐已经有18个年头,是家里第三代豆腐郎。面对豆腐常规制品已经饱和的市场环境,他跑到湖南学会了发酵卤黑技术。

“发酵卤黑是制作臭豆腐生胚的关键技术,臭豆腐生胚油炸后就可以做出香嫩的臭豆腐小吃,市场上很受欢迎,价值也水涨船高。”2023年,杨凯返乡创立钟祥市远达豆制品厂,带领周边村民开始制作臭豆腐生胚,产品远销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年消耗黄豆150万斤至200万斤,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与之不同,湖北豆旺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兴明则把注意力放在了豆制品加工的源头。

在豆腐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杨兴明发现,从泡黄豆到制成豆腐,最少需要十个小时,当中还会出现原料浪费的情况。

2021年,他返乡后,先后创立宇丰种植家庭农场和豆旺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合作,对黄豆进行分级挑选,培育出高蛋白优良品种;与湖北轻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一起,研发出了“活性全脂大豆粉”生物技术,该技术覆盖15项自主研发的专利,一经推出,引起广泛注意,短时间内就和全国40个地级市签订了合作协议。

“与传统手工相比,这一技术让制作豆腐的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产出比提高了20%,目前全国仅此一家。”给杨兴明底气的是,大豆粉生产车间今年3月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

依托钟祥长寿食品产业园,石牌镇引进湖北九阳豆业、忠厚乳业等龙头企业,形成以豆制品、乳制品、特医食品、果蔬制品的“四品”产业布局。

“我们的目标是在守正中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实现从小作坊到大产业的跨越。”石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春丽信心满满。

鲜豆腐的改良

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着色……

早上5时,楚天豆腐郎大师工作室里,蒸汽缭绕、豆香四溢。

“新鲜豆腐对气温要求高,一做好就要立马冷藏装车送到各大商超。”钟祥市中乐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明忠介绍,他们现在与湖北多个地级市大型商超合作,在旺季来临前,每天消耗黄豆500斤至1000斤不等。

上午9时许,从工厂陆陆续续发出的新鲜豆腐已超1500斤。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工厂还要继续生产豆香干等制品。

“从单纯做豆腐发展到豆香干,得益于真空包装和高温杀菌技术的成熟,能够让豆香干的制作不受温度影响。”黄明忠坦言,尝到了科技提升带来的甜头后,对新鲜豆腐制作也开始进行改良,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上,提升机械化水平,一个人一天制作黄豆的量能从150斤提高到500斤甚至更多。

黄明忠是家族里豆制品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是荆门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4年,他牵头成立石牌豆腐协会。2013年10月,协会遵循的“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被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牌豆腐有2000多年历史,过去靠手艺和口碑走红,现在面临新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周春丽介绍,石牌镇正在汉江沿线建立5万亩优质大豆种植核心区,持续引进现代化工厂落户产业园,聚焦培养豆制品专业技能人才,持续优化政策扶持,激发豆腐郎返乡创业动力。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