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胡剑芳 王萌 熊虎
近年来,咸安区141个农家书屋建好阵地、丰富藏书、用上数字化、链接资源、举办活动,形成1+N的蝴蝶效应——书页翻动声与乡村振兴的脚步声同频共振,一幅“以文润乡、以文兴业”的生动图景在桂乡大地徐徐展开。
“文化振兴需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加强文化支点建设,切实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农家书屋成为村民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粮仓,把文化力量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咸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焦汉雄表示,将深化“1+N”模式,2024年计划培育示范书屋30个,推动文化服务与乡村旅游、电商创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诗画栗林:一间屋+N本事 书屋不光能看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青砖黛瓦,“中华诗词之乡”咸安区横沟桥镇的栗林书屋楹联长廊,已传来琅琅书声。这座藏书9560册的田园文化殿堂,正以独特的“诗联+”模式焕发着勃勃生机——
“善读好学方可睿智清俗气,博览群书终有见识得真知”,二组组长查先政的墨宝悬于入口,这位33年的老组长坚持八载为村委赠联,如今更在书屋开设“楹联夜校”。一到周末,6位农民诗人、10余位书法爱好者与30余名孩童围坐,或挥毫泼墨,或即兴对诗。
书屋一侧的“诗词漂流角”尤为亮眼,8000册来自武汉少儿图书馆的书籍,化作乡村里的知识星火。
栗林书屋还主动链接区朗协、作协、横沟诗社等多个协会社团,开展“1+N”多彩活动,打造诗香、墨香、书香的“三香书屋”。3月16日,咸安区文联、区朗协联合在此举办“花漾书香”读书会,近百村民和孩子一齐诵读朱自清的《春》,朗朗书声如春天最美旋律荡漾在不远的油菜花香里;村民钱立鹏现场赋诗一首:“金花满畈黄,蝶舞蜜蜂忙。待到丰收日,十里闻油香。”,墨香与花香在春风里交织。
“将陆续在书屋组织开展诗联文化培训、写作培训,书法培训,乡村夜话故事会,阅读好书分享会等活动,开展‘四季诗会’‘楹联擂台’‘童蒙习字’等品牌活动。”书屋管理员刘敬之说,相信通过越来越多的活动,会让村民发自内心爱上书屋,用好书屋,提高文化素养。
滨湖书屋:扫码听书,老祠堂变身“云书房”
”扫码就能听《平凡的世界》,比看电视还过瘾!”52岁的张仁会轻点手机,电子书架立即如他所愿。
贺胜桥镇滨湖村这座配备空调与Wi-Fi的现代化农家书屋,正悄然改变着土地征收后村民的精神生活:曾经在田间劳作的汉子们,如今在书屋的”创业学堂”里研读人物传记;年轻母亲们,在”亲子共读区”跟着有声书学习育儿经;银发一族,则通过AR技术让《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指着《培养成功男孩的100个故事》,6组村民董红霞笑着说,活用书里的教育方法后,两个孩子听话多了,“今后更要一有空就来看书。”
“自从数字书屋开通,看书的村民明显增多了。”滨湖村党总支书记车凯介绍,明显感到村民对自我素养要求高了,对知识渴求强烈了,书屋正变成村民获取知识的“充电站”。
目前,全区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内有图书70928册,有声读物41029集,极大满足村民线上阅读需求。统计显示,数字书屋开通后,村民年均借阅量增长200%,65%的读者同时使用线上线下两种阅读方式。
智慧书屋:书屋“种文化”,乡风民风一起变
走进浮山社区智慧书屋,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阅读吧台、智能借阅终端、少儿益智角,以及墙上跃动的“非遗工坊”课程表。这个50平方米的的文化空间,正以空间舒适化、服务精准化、活动品牌化、功能多元化和微课堂、微心愿、微实践、微分享、微积分的“四化五微”模式重塑村改居后的阅读生态。
“本社区毗邻咸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辖区聚居着400多名学龄儿童,因此,我们打造了‘15分钟阅读圈’。”社区党委书记胡春红介绍,改造后书屋藏书4630册,年均开展活动30余场,日均接待量提升近200%,青少年日均阅读时长提升300%。
“四点半课堂”里,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制作立体书;“非遗工坊”中,家长兴致勃勃学习剪纸、叶画、点茶等非遗技艺……更令人称道的是书屋的”“文化+”创新:“家训读书会”“邻里故事汇”培育文明家风,1月民俗文化节、4月全民阅读月、7月红色教育周、10月邻里文化节……社区成为居民的精神客厅,“月月有活动、季季都精彩”的文化生态正在形成。
【记者手记】
从“书本上架”到“文化生根”,咸安农家书屋的实践揭示:文化阵地建设贵在“精准”与“活化”。当书屋不再只是藏书室,而成为技术培训课堂、非遗传承基地、乡风文明载体,文化才能真正融入乡村肌理,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探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咸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