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汪龙 雷清延
钟祥市石牌镇是闻名全国的“豆腐之乡”,总人口9万多,其中八成从事豆制品及其相关行业。20世纪末以来,5万余名“石牌豆腐郎”外出闯荡,在全国500多座城市以及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从事豆制品加工业,“石牌豆腐郎”每年从豆制品加工产业中获得纯收入近20亿元。
在近几年的返乡创业潮中,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豆腐郎”将手艺带回石牌,为家乡谋增收,有本地豆腐郎戏称:“石牌豆腐郎创收的20亿元多在外地,现在仿佛要一点一点搬回石牌了。”
春风迎面,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走进豆腐工坊,闻着豆香,非遗‘老手艺’借助新质生产力,焕发‘新活力’。
寒晨工坊豆香漫
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着色……2月24日早上5点,寒气正浓,“楚天豆腐郎大师工作室”里,却是蒸汽缭绕、豆香四溢。
“新鲜豆腐对气温要求高,一做好就要立马冷藏装车送到各大商超。”钟祥市中乐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明忠介绍,他们现在与湖北多个地级市大型商超合作,在旺季来临前,每天消耗黄豆500斤-1000斤不等。
忙到早上9点左右,从工厂陆陆续续发出的新鲜豆腐就已经超过了1500斤。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工厂还要继续生产豆香干等制品,公司的“石牌佬”豆香干在全国市场畅销多年。
“从单纯做豆腐发展到豆香干,得益于真空包装和高温杀菌技术的成熟,能够让豆香干的制作不受温度影响。”黄明忠坦言,尝到了科技提升带来的甜头后,对新鲜豆腐制作也开始进行改良,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上,提升机械化水平,一个人一天制作黄豆的量能从150斤提升到500斤甚至更多。
黄明忠是家族里豆制品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是荆门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4年,他牵头成立了石牌豆腐协会。2013年10月,协会遵循的“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被湖北省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形势也摆在黄明忠等一众石牌人的面前:传统技艺不可丢失,但市场环境也在急剧变化,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我们的目标是在守正中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实现从‘小作坊’到‘大产业’的跨越。” 石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春丽坦言。
新锐豆厂创艺扬
“90后豆腐郎”杨凯做豆腐已经有18个年头,是家里第三代“豆腐郎”,在豆腐生胚制作技术上早已炉火纯青,但面对豆腐常规制品已经饱和的市场环境,他开始转变思路,求新求变,前往湖南学习发酵卤黑技术。
“发酵卤黑是制作臭豆腐生胚的关键技术,臭豆腐生胚属于半成品,可直接用于油炸,做出香嫩的臭豆腐小吃。”杨凯介绍,2023年,他返乡建立了钟祥市远达豆制品厂,带领周边村民开始制作臭豆腐生胚,产品远销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年消耗黄豆150万斤-200万斤,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与之不同,湖北豆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兴明则把注意力放在了豆制品加工的源头。
杨兴明做豆腐已有十多个年头,在长期与豆制品打交道中,他发现,从泡黄豆到制成豆腐,最少需要十个小时,当中还会出现原料浪费的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021年,他返乡后,先后创立宇丰家庭种植农场和豆旺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油料所合作,对黄豆进行分级挑选,培育出高蛋白优良品种;与湖北轻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一起,研发出了“活性全脂大豆粉”生物技术,该技术覆盖15项自主研发的专利,一经推出,引起广泛注意,短时间内,就和全国40个地级市签订了合作协议。
“与传统手工相比,这一技术让制作豆腐的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产出比提高了20%,目前全国仅此一家。”杨兴明十分自信,大豆粉生产车间今年3月份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
“石牌豆腐有2000多年历史,过去靠手艺和口碑走红,现在面临新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周春丽介绍,石牌依托钟祥长寿食品产业园,引进了湖北九阳豆业、忠厚乳业等龙头企业,形成以豆制品、乳制品、特医食品、果蔬制品的“四品”产业布局。未来,石牌将积极引进现代化工厂落户产业园,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降低能耗、提高产能。聚焦培养豆制品专业技能人才,持续优化政策扶持,激发“豆腐郎”返乡创业动力,同时,延伸大豆种植链,在汉江沿线建立5万亩优质大豆种植核心区,保障原料供应,并通过合作社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大豆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