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田园文学 > 散文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古诗中的惊蛰
  • 编辑:郭崇乐
  • 2025-03-05


李昌浩

惊蛰是一个生动又传神的节气,一声惊雷之下,冬眠的小虫子惊醒了。惊蛰到春天,只是一只虫子的距离,对于春天却是故事的开始。

在古代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这时桃花红了,李花白了,黄莺开始了清脆的鸣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事实上,惊蛰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地气浮升,天气渐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爬出地表的缘由。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韦应物的诗里是淅淅沥沥的春雨,和划过天空的滚滚春雷,冬眠在地下的小动物纷纷打着呵欠出巢,柳芽在暖风中颠摇,蛙鼓窣窣,莺飞草长,经过一冬休养的农人,开始了田间的耕作。

惊蛰时节少不了春雷,陶渊明的诗“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春雨应时而降,春雷敲响了春天的序曲,燕子又成双成对地回到了旧居。隐居田园的陶渊明,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触觉。“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陆游的《春晴泛舟》,说春天来了,人即便老了,也应有勃勃生机,借惊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张元干“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蛤蟆也出来”也是说垂暮之人,在春雷声声中也会精神振奋。

惊蛰时出现虫鸣,宋朝范成大的《秦楼月·浮云集》中“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雷声隐隐的惊蛰时节,绿杨随风飘扬,天将欲雨,鹁鸪声声,其鸣甚急。唐朝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静谧的月夜,新出土的虫鸣声清脆,万物复苏。古诗里有着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惊蛰鸟鸣图。

春忙如故,农事寻常。除了春光春色,古代的诗人们也将目光瞄向田间地头,捕捉农人的身影和农事的繁忙。“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这些诗句,既提醒农人不要误了农时,也描绘出了农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从远古至今,一拨又一拨的人走在赶往春天的路上。惊蛰,是生命开始萌芽的时节。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将芳菲铺满春意盎然的人间。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