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胡剑芳 李婷婷 戴莹
“三天包会!”
咸安区双溪桥镇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教练员”彭冲被10余名学员团团围住。
62岁农妇陈咏枝,去年5月才接触无人机,如今已能熟练操作大疆T60机型管理700亩土地。“像我这年龄的,一般锄头都开始拿不稳,但我点点遥控器就能管这大几百亩田。”
作为大疆植保无人机在咸安、通山两地的总代理,彭冲的日程表满满当当:上午培训新学员,下午调配40台新售无人机,傍晚还要调度30人飞防队服务3.5万亩农田。
彭冲的订单系统里,T70基础款和T70P专业款持续热销,政府1.2万元每台的购机补贴红利正在田间兑现。
这场变革的源头,藏在咸安经济开发区凤凰西路的天意模型科技公司。尚未完全竣工的新厂房里,工人们忙着赶制发往国外的订单。
“这些马上要发往东南亚,那边现在也是春耕季。”指着刚调试好的3台植保无人机,生产部负责人陈克娥笑意满满。
车间小黑板上,架线机、载物机等新机型研发进度赫然在目。研发工程师金兵展示他们的“秘密武器”——翼展3米的垂直起降测绘无人机。
“传统测绘要3天的活,它2小时就能搞定。”这家从汽车修理转型的企业,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草根作坊”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逆袭。
初春的咸安乡村,此起彼伏的旋翼声取代了往年的牛哞人语。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钱远宗的办公室,挂着无人机作业热力图,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可以随时调出飞防数据。
“去年全区飞防面积突破20万亩次,农药用量下降30%。看这个实时数据,今天又有87台无人机在同时作业。”
从62岁农妇指尖熟练操控的智能农机,到新锐企业的跨国交易,一场悄然无声的科技革命,正加速重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农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