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欧亚
霓虹灯投影在坚硬的城墙上,旷古的风浩荡了千年,将那800米长街化作流动的星河。
这是春风沉醉的晚上。
十堰竹溪、西关、武陵不夜城,一条街、一台戏、一座不夜城,重塑着一座城的物理空间,也构造着一座城的精神内核。
观水秀、赏戏曲、看花灯、品美味,走进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喜气洋洋。
沉浸感、互动感与体验感集于一体,运营一年,边关小镇的夜游经济,火出了圈,吸引游客破千万人次。
这个春节假日,全县四大家领导和所有政府机关,更是各领一台山二黄,组成方队,把一座县城演绎成流动的舞台。
这是如何的体验?
(一)
暮色四合,竹溪武陵不夜城的灯火如星子般次第点亮。
青石板上,流光漫过雕花窗棂,飞檐翘角在夜色中勾出鎏金的轮廓。游人衣袂拂过街巷,古琴声里混着冰糖葫芦的叫卖,恍若一脚踏入千年前的武陵盛景。
竹溪自古是商旅南来北往的驿站,晋朝置武陵县。《桃花源记》所叙晋太元年间“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一背景与当时的竹溪即武陵县,有着密切联系。竹溪被称为武陵立县达800年之久。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竹溪。
这里有着中国最古老的秦楚长城,“朝秦暮楚”的故事,唐时茶马古道的铜铃声,宋时青瓷船队的桨影声,明清盐商的马蹄声,都曾在这里的岩壁上撞出回响。
新春时节,我们走进竹溪武陵不夜城。
天边卷起的美丽云雾沉入群山,不夜城的万千灯火便如潮水漫过山谷——那些沉睡的商贾旧梦,在霓虹里悄然苏醒。
“我们想让古道上每一块青石板都开口说话。”不夜城总设计师张辉指着复原的明清街巷说。他们从县志里打捞散落的典故,在耄耋老人的回忆中采集童谣,连街边酒旗的纹样都取自出土的楚式漆器。最妙的是用激光投影复现《水经注》中“武陵春水碧于天”的意境,游船划过,涟漪竟真能惊起光影里的白鹭。
县城郊外,夯土小镇比邻的湿地公园与武陵不夜城交相辉映。边关小城,那是可以触摸到的诗与远方。
武陵不夜城的主舞台设在县城几条道路交汇的中央,背靠西关老街城门,呈一个扇面侧向灯火辉映的街巷,而舞台背后是通往武陵不夜城的主体——那条500米的西关老街。
我们到时,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
没有围墙,亦无幕幔,伴随纱锤重金属乐曲的奏响,追光灯、频闪灯、聚光灯齐射,卷帘屏全景特效渐次展开,如梦如幻的光影交织将观众包裹其中。英姿飒爽的红军战士,还有红色娘子军持枪列立,正步穿过舞台,真人热血演绎细腻而宏大的场景。
正屏息凝神中,忽然间,一架战机划过街道的夜色,凌空而下。刹那间,炮声隆隆,仿佛枪林弹雨、战火硝烟就在眼前。
短短20分钟浓缩了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宏大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
这是一幕深挖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的短剧,力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其蕴含着深沉厚重的历史韵味,仿若开启了一扇时空之门,引领我们对历史的深情回望,铭记那段峥嵘岁月。
然而,这惊艳还只是整个演出的序曲。
“硝烟”散尽,随着人流穿过舞台,通过高大的城门,进入长长的深巷,刚刚步行三五十米,突然身后传来铿锵的山二黄乐曲。转身仰视,原来刚刚通过的那道城门楼阁之上,已转化为第二幕短剧的舞台。李奶奶和铁梅并李玉和昂首而立,《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在夜空中回荡。
再往前行,人潮在春来茶馆门前止步,但见茶童手持长嘴铜壶,绕过背后,一个“苏秦背剑”,远远地把那滚水精准落入盖碗,然后又把双臂展开,来一组“白鹤亮翅”“凤凰三点头”“海底捞月”“青龙入海”,龙树垭绿茶的清香飘散在夜空,似乎将人带进成都玉林路的茶馆。
但是,这段精美绝伦的茶艺展示却是在“掩人耳目”。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正在人们惊叹回味茶博士的茶艺间,阿庆嫂、胡司令、刁参谋长已兀自来到茶馆前走进观众,《沙家浜》最精彩的那段“智斗”,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江南芦苇荡抗日根据地烽火连天的岁月。
听完智斗,徐徐漫行,又一道经典剧目拦在眼前,大型京剧《智取威虎山》把人带进林海雪原。
这是一个高达三层的舞台,最上层是电子屏幕播放原剧;第二层是阁楼,杨子荣和战友们扬鞭策马,穿行莽莽林海;最下一层巧妙利用屏风式的门廊,形成了又一个舞台,少剑波率领战士们冲进威虎厅,与座山雕群匪展开决斗。
上中下三层同时表演,不同场景同框,更显立体感,精妙的编排,天才的创意!
这个桥段编排紧凑,场面高度浓缩,打斗优美而激烈,精彩绝伦。十几分钟的演出,集中展现了整个《智取威虎山》最精彩的场面,看得人热血沸腾。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奴隶要翻身……”
沿着街巷向前,思绪还沉浸在刚刚的情景中,又被一首熟悉的旋律拉进海南岛的丛林:《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吴琼花与南霸天的斗争开始了……
武陵不夜城的演出,就在完全不经意间呈现你的身边,既有高度浓缩的恢弘与抽象,又有生动具体的情景和细节。
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就在你悄然移步中不知不觉过去。来到西关的巷尾就可以择席而坐了,改编自竹溪县山二黄剧团获奖剧目《青春何恐》压轴大戏《青春中国》,进入主题高潮。
何恐,早期共产党人,湖北青年运动先驱之一,出生于竹溪县城关一个开明绅士家庭。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何恐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也是武汉市共青团创始人。
1930年9月7日,30岁的何恐在汉口牺牲,英勇就义。而何恐的老家,就在今天上演这感人至深一幕的武陵不夜城,当时的西关老街。
(二)
一声山二黄,唤醒桃源故里的武陵魂;
一座未央城,点燃山溪边城的复兴梦。
作为湖北省现存的9个地方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竹溪的山二黄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溪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指着正在调试的“数字楚帛书”装置沉吟:“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让历史活成当代的模样。”以二黄国粹作为文化灵魂,以竹溪美食作为产业之根,以夜游经济作为顶层逻辑,打造一轴、两序、五幕七大戏曲主题,十五个文化节点。
主创团队通过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用AR技术让游客与戏曲人物对饮,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灯影布局,连垃圾桶都做成乐器造型——传统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呼吸的、能与现代人击掌的生命体。
武陵不夜城借水生景,引入现代声光电技术,依托竹溪河设计灯光水秀剧场,打造沉浸式水景互动戏曲体验项目。“西关遇见武陵”将花式喷泉、雾森激光、全息巨幕、CG影像、多媒体数控等有机组合,呈现一场顶级水秀。
同时,围绕山二黄、老西关、特色饮食、方言等地域文化元素,在街区内巧妙设计布置小场景供游客拍照打卡,还建起山二黄博物馆,让游客通过变装穿戏服、登台唱戏曲,沉浸式体验戏曲文化的魅力。
《武陵梨园情》是武陵不夜城重点打造的文旅大秀,以竹溪国家非遗山二黄为基础,汇集了传统戏曲的多个剧种及经典剧目,结合多种艺术呈现形式和现代舞台技术,创编而成的沉浸式、行进式、交换式的新式文旅舞台剧,开演以来好评如潮,成为十堰乃至湖北的一张文旅名片。
我们今晚看到的是《武陵梨园情》3.0版的《赤情季》部分,另外两个版本分别是开业时推出的1.0《钟情季》和8月份推出的2.0《浓情季》,还有计划在今年夏天推出的4.0《燃情季》。
“我们最终努力的目标,是让这里成为活态化的戏曲主题街区博物馆,成为国家级的戏曲传承教育基地,未来也能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这种“古今共生”的智慧,让不夜城成了现象级的存在。去年中秋,单日涌入八万游客,山道上车灯蜿蜒如龙。北京来的文化学者感叹:“这里既有《东京梦华录》的市井烟火,又有《银翼杀手》的赛博诗意,古与今不是对抗,而是共舞。”
喻泉源说,每一个版本都独具特色,《钟情季》主要表现戏剧之美,《浓情季》主要改编的都是爱情经典,《赤情季》主要是在红色戏曲、红色舞剧经典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外还有《国粹百戏》、梨园情水秀、裸眼3D秀等多个戏曲主题演绎交替上演,每天都给观众呈现不同的惊喜。
(三)
东风夜放花千树,明月出边关,苍茫云海间。
张辉说,文旅演出更强调看“秀”的体验,如果我们只让游客看“山二黄”那有可能真的“黄”了。要让需要活化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对话,在当下人们审美心理和社会情绪里去深挖独特的表达方式,想让它美起来,就让它被各种别的美包裹起来给你看;想让它有趣,就要让它俯下身子和各种“俗”交朋友;想让它高起来,就让别的更高的东西一起抬着它!
他总结三点:美得发亮,俗得大胆,雅得出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最好的作品,我只知道,我们拿出了所有的爱!
武陵不夜城在文化活化和商业引流上无疑是成功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又如何?
据了解,把原来的西关老街改建成现在这样明清式仿古街是十年前的事,但是自建起后招商运营很不成功,一度成为老百姓口中的“鬼城”,晚上冷清得市民得绕道走,一笔巨大的社会资产长期闲置,本就不富裕的县财政压力山大。
竹溪新一届县领导班子迎难而上,以无比的勇气担当和超前意识做出了决策,带领全县人民克难奋进,以轻资产投入在偏远山城创造出流量奇迹。
现在的西关街商业繁荣,商铺销售状况良好,住宅售价甚至逆势上涨。更重要的是,武陵不夜城的火爆出圈,不仅盘活了沉没的物业资产,还为竹溪县打造了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每年能引来几十万外地游客,全县的第三产业和旅游景点也开始蓬勃发展。
因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招商引资也打开了新局面,多个重点项目成功落地。一台戏活一条街,一条街兴一座城,一座城强一个县。这一仗,竹溪县赢麻了!
灯火不灭处,自有山河在。
秦楚边关深深的夜色中,灯火阑珊。那些在光影中复活的历史,那些在科技里重生的传说,早已化作游客手机里的星河,朋友圈的月影,孩童梦中的神话。
竹溪人知道,真正的灯火从不在瓦檐之上——当千年文脉遇上现代人的眼睛,当古老土地长出未来的枝丫,这才是永不落幕的盛景。
离城回望,山月正好悬在不夜城阙之上。
武陵的月色,一半照古人,一半照今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