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头条 > 三农视点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携手科技农路宽——黄冈市探索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发展新模式
  • 编辑:郭崇乐
  • 2025-02-19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余双 尹亚林 颜鸿远

2024年以来,黄冈市积极探索搭建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发展新模式,制订《黄冈市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重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全市红薯、蕲艾、菊花、英山茶、茯苓、油茶、板栗、羊和小杂粮等9家研究平台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深化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建设,重点攻坚山区特色农业的种苗、精深加工、标准体系等难点堵点,扎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技术聚集平台、产业转化平台、人才引流平台、资本聚合平台,全面赋能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转型升级。”黄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朝晖胸有成竹。

一朵菊花 绽放50亿元产业

走进麻城市丰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自动菊花育苗连栋温室大棚,眼前一片繁忙景象:10多名菊农正忙着中耕、追肥,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在育苗车间里精心操作,一株株菊花种苗在这里茁壮成长。

从成立以来,丰和公司一直致力于菊花新品种选育、原种保护、脱毒苗繁育等核心技术的探索与推广。

“去年,公司建成了9400平方米的全自动育苗连栋温室大棚和育苗车间,预计今年可出圃福白菊脱毒苗800万株。”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麻城菊花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公司建成麻城福白菊“1+N”脱毒优质种苗供应体系,并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产业示范项目。

麻城市菊花产业办负责人曾省三表示,菊花产业研究院聘请了21位国内菊花行业顶尖专家,涵盖一二三产业。研究院围绕菊花产业各领域需求,聚焦技术攻关、新品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企业孵化、技术服务、项目申报和人才引进等,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麻城的菊花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涌现,菊花经纪人、电商从业者遍布城乡。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菊花市场主体320余家,菊花经纪人300人、电商从业者5000余人,累计辐射带动菊农6.4万户。

2024年,全市菊花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0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菊花产业竞争力,麻城正紧密围绕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的工作要求,以“用”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痛点难点。依托麻城菊花产业技术研究院,优化菊花创新中心功能布局,通过线上匹配、线下对接的方式,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

一株艾草 引燃百亿品牌梦

小小一株艾草,在科技的加持下,创造出130.3亿元品牌价值,带动30万人就业创业,让蕲春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艾都”。

正月十四,湖北蕲艾堂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加班加点赶制艾灸贴。“我们从正月初八就开始忙了,为了赶在元宵节前发出湖南客户的4万盒艾灸贴订单。”

蕲艾堂是一家集蕲艾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艾灸技能培训、艾灸馆加盟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公司常年与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合作,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8项,2023年还登上了“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高达6.09亿元。

蕲艾堂以“蕲艾”为核心原材料,结合现代生产工艺,开发出八大系列百余种蕲艾养生产品。“自从蕲艾产业研究院成立后,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我们把两项发明专利转化成了蕲艾纤维面膜产品。从2021年开始,我们又研制出蕲艾暖腰贴、暖颈贴、暖膝贴等10余种艾灸贴系列产品。”公司行政管理负责人孙绪文侃侃而谈,“研究院还帮我们建设温控检验检测实验室,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检测成本,公司产值也从2021年的6965万元增至2024年的10277万元。”

湖北蕲艾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廖新安介绍,研究院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支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已成为蕲艾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蕲春县围绕蕲艾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需求,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6大平台、8个技术中心、2个实验室和1个蕲艾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这些平台为打造李时珍中医药千亿重点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众人开桨划大船。目前,蕲艾综合产值已达163.91亿元,涉艾规上企业达75家。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价值326.91亿元,位居全国劳务品牌价值第一位。蕲艾品牌价值达130.3亿元,成为全国中药材地标品牌价值最高品牌,成功入选全省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

一方药材 铸就产业新高地

春回大地。在罗田县九资河镇罗家畈村,湖北楚十味中药材有限公司的天麻种植基地里,30多位药农忙得不亦乐乎:男工挥汗如雨,开沟起垄;女工心灵手巧,点种盖箱。

罗田县作为闻名全国的茯苓之乡、天麻之乡,中药材种植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如今,茯苓和天麻两个亿元产业已经巩固和保持,全县中药材产值超7亿元。

楚十味公司在九资河镇流转土地1000余亩,专门种植茯苓、天麻等道地中药材。2023年,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与罗田县农投公司携手,在罗家畈中药材片区新建200亩天麻良种繁育基地和大别山红天麻种源繁育基地。这一举措,不仅让公司产值升至2000余万元,更辐射带动周边1500户村民新增种植中药材1万亩,带动增收1.2亿元。

“这离不开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公司董事长方永贵感慨道,“在研究院的帮助下,天麻、茯苓等中药材的产量更高了,品质更优了,价格也更好了。”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黄冈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2024年9月,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研究院集聚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等科研力量,也是华中药用植物园罗田分园、湖北省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大别山分中心建设依托单位。

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团队,包括25名科技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专家16人、博士8人,还特聘了3名中药材专家顾问。拥有办公楼2000平方米、试验基地150亩和实验室500平方米,配备30余套先进仪器设备。聚焦本地道地药材产业需求,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在大别山,研究人员忙着收集和保护天麻、茯苓等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进行新品种选育,建立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他们还重点围绕天麻、茯苓等优势单品,开展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制定生态栽培技术规程及标准,建立GAP种植示范基地。此外,研究院还致力于产地初加工工艺优化、产品开发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为产地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科技引领。

这片土地上,有着多达657种的中药材品种资源和25万亩种植面积。在科技加持下,大别山中药材产业迎来新的春天,年产值突破20亿元大关。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