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年关,就要开始准备豆丝了。
土灶里柴火烧旺,灶台上热气腾腾,厨师手起扇托,一张白如银、软如绵的圆圆豆饼出锅,摊置桌上,散发浓浓豆香。
在鄂州,有着“豆丝第一村”之称的临空经济区沙窝乡胡桥村,家家户户摊晒豆丝,寓意豆福思全、富似丝绵。
做豆丝,繁琐至极,每道程序都有讲究,对天气也有严格要求。这也一度成为制约胡桥村豆丝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5年,鄂州市投资200万元建成胡桥豆丝产业中心,采取“公司+农户+互联网”模式,制定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市场销售,举办豆丝文化节。这份承载着鄂州人乡愁记忆的豆丝,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
“传承百年的沙窝豆丝,是与太和千张、樊口武昌鱼齐名的鄂州三宝,发展品牌后,终于名气大增。”胡桥村党支部书记王佑珍感叹。
汪群林是第一家入驻产业中心的大户。与家庭小作坊不同的是,干净整洁的车间里科学规划出了备料区、加工区、晾晒区、打包区等功能区。现在,他家制作的豆丝除了将石磨改为电磨,其他工序全部延续古法手工制作。
如今,胡桥村成立了胡桥人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导农户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不仅保障了豆丝的品质,还为农户带来了户均增收超3万元的好收益。
土特产离不开新创造。近年来,“胡桥豆丝”陆续创新开发出燕麦、荞麦、葛根、花生、黑芝麻等口味,还通过线上卖到了北京、上海、长沙、深圳等地。(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毛芝春 熊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