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推荐阅读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美好——黄冈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侧记
  • 编辑:郭崇乐
  • 2024-12-30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程舒 李金

黄冈是片红色的土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黄冈如期完成了6个贫困县摘帽,892个贫困村出列,102.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冬日,罗田县骆驼坳镇燕儿谷云集市里,固定直播间变成移动直播间,满是佳品。

燕儿谷云集市自试营业以来,2个月总成交额达2917.44万元,总成交量约100万件,进驻商家170余家,农户约900户。其中,自营店铺成交额1166.977万元,初级农副产品占比40%,现场结算农户的各类时令蔬菜、干菜等近30万元。

脱贫地区发展底子薄,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关键。黄冈市将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出台奖补方案。全市设置281个帮扶车间,带动3935名脱贫人口就业,易迁安置点配套建设工业、商贸物流等园区32个,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户就业率达100%。

“上班地点离家很近,每月不仅有3400元工资,还能照顾小孩,一年下来有4万元收入。”蕲春县漕河镇高新铺村的百家蕲艾产业园里,脱贫户郭敏忙着发货。

百家蕲艾产业园成立于2016年12月,先后开发出电子艾灸、蕲艾条、艾灸贴等系列产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产业园采取“村党组织+公司+群众”模式,每年可为高新铺村集体增收约40万元,带动410人就业(其中脱贫户、监测户83人),人均年增收约3.5万元。

发展优化帮扶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支撑,黄冈市全面梳理、盘活脱贫攻坚期以来的帮扶项目,形成村集体资产5222个,每年按不低于30%的收益对收入较低的脱贫户、监测户进行固定分红。2024年,黄冈市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40万人。

英山县神峰山庄定点帮扶1304个低收入户,实施户户“十头猪、千只鸡”养殖计划,人均增收5907元。推行村企联姻、群众加盟,村集体每年得到10万元左右提成奖,40个专业村由此而生。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吸纳资金2200万元,在孔家坊村流转土地40亩建设湖北先农酱菜厂,年产酱菜340吨,年收入3000万元,村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吸纳100多人就业。

“借助政策,紧盯产业发展,整合村级土地闲置资源和废弃资源,用拼蛋糕方式先后建起两个村级创业园,先后引进经营主体9家。”蕲春县株林镇许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胡仕如算了一下,2018年前村集体收入1万元,现已突破50万元。

在区域协作、结对共建上,黄冈携手帮扶单位,围绕资金引进、项目落地、就业帮扶和扩大农产品销售等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4家中直、58家省直单位定点帮扶,推进6个重点县区域协作,组织1624家民营企业和商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其中,黄冈市招商局定点帮扶蕲春县,10年来投入帮扶资金1.57亿元,购买农产品1.1亿元,帮销农产品0.9亿元。

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是衡量是否返贫的重要指标,黄冈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及时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全市50万户脱贫家庭学生享受义务教育资助,发放资助金6亿余元。监测对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全市因病致贫户占比较2013年下降6.95个百分点。全市改造危改户434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34%,自来水普及率达98.17%,供水水质合格率达96.43%。

立足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黄冈市建立部门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常态化开展部门信息比对和风险筛查预警,依托“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健全“一键监测”等线上申报方式,为因灾因疫等突发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开辟绿色通道。今年对全市165.4万户农户开展集中排查,新识别认定监测对象2348户、7374人。目前,全市共纳入国网系统的监测对象20919户、63735人,其中稳定消除风险15296户、47095人,户数占比73.9%。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抢抓新时代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的历史机遇,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和脱贫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固夯实脱贫基础,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黄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朝晖信心满满。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