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青龙泉社区居住着来自18个乡镇共4200余户、近1.5万人。政府配建的1100余亩香菇生产基地,是当地居民“稳得住”增收产业之一。
然而,种香菇需要大量人工。单菌棒入棚一项工作,每户若按2棚8000棒计算,就要6到8人忙活一整天。“采摘时,如果菇朵开伞了,就卖不上好价钱。鲜菇上午和下午的卖价每斤相差2元之多。”勾开秀说。
郧阳区政协委员、青龙泉社区居委会主任张颖了解情况后,召集驻站委员和菇农一起商议,决定建立菇农生产互助合作组,6至8户菇农为一组。繁忙时在上棒、剥皮、疏蕾、采菇等环节互助,日常则在修棚、清理边沟、清除废棒等方面互助。互助组成员可采取换工、缺勤续补、货币化抵工等方式运行。
在菌棒入棚上架时间冲突问题上,驻站委员积极与菌棒生产企业协商,建立“片区化管理、压茬生产菌棒、分户错时供棒”机制,并以随湾就片方式、便于生产互助的原则,把1100余亩生产基地划分为10个生产片区。
如今,在青龙泉社区香菇生产基地,有500余户菇农结成了互助生产小组。“有了互助组,种菇真轻松。都是种菇人,不仅干得到点子上,而且还省钱。”勾开秀与舒芳、党家强、杨康国等7户菇农结成互助小组后,每种一棚菇能节省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