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通讯员 李慧敏 朱秀晖 李德银
江汉之门,平畴沃野。
荆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资源禀赋优越,农业基础扎实,生态底色良好。
一直以来,荆门市供销社持续构建集种植、收储、加工、销售、贸易为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走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前列。
2024年,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背景下,荆门市供销社聚焦重点领域,在农资供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取得的实效,形成了荆门经验,成为全省供销社联农带农、实施综合改革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农资集采省成本
“你家去年用的啥肥,水稻每亩增产了80多斤?”在乡亲们的询问中,沙洋县毛李镇钟桥村村民陈玉平道出了化肥的品牌。说到价格时,现场却迎来一片沉默。
原来,陈玉平用的化肥属于知名品牌,品质好但价格贵,小户单独购买用起来有些“肉疼”。
村供销社了解情况后,便着手组织小农户们通过整村“拼团”的方式,直接与企业“带量议价”谈优惠,成功把价格“砍下来”,平均每袋肥为农户节省成本13块多。
“村里去年开始‘集采集配’,最开始仅有30%农户愿意参‘团’。今年春耕,全村化肥集体订购实现全覆盖。”村党支部书记钟德成介绍,钟桥村拥有6000多亩耕地,预计用肥300多吨,整村“团”肥料,不仅价格优惠,供销社还组织村干部和农户一起去厂家参观生产线,协商价格下订单。
2023年至今,钟桥村共为632户农户集采集配肥料864吨,全村采购率达94%,有效降低农户肥料采购成本20.13万元。
从去年起,沙洋县供销社积极联系化肥厂家和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农资“集采集配”活动,通过减少肥料从厂家到地头的中间环节,以最优惠的价格将优质化肥直接送到农户手中。
今年,省供销社在全省复制推广农资链“集采+直供+回收”模式,在嘉鱼、枝江、云梦等地开展集采直供惠农活动20余场,直供肥料1500余吨,实现为农民节本不少于300元/吨。
农事托管包生产
一大早,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宁庙村农民丁新兵就给湖北恒创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拨通了电话。随后,公司将统一采购的种子、肥料、农药送到了他家。
“‘农业管家’不仅帮我们统一采购农资,还和我签了全年耕、种、收托管服务协议。”丁新兵算了一笔账,今年他承包了28亩地,农资成本一共节省了1260元,公司农机还通过大面积成片作业,农机费用又节约1400元。
如今,即使农忙时期,丁新兵也能抽出时间,去城区从事水电安装工作,每天打工收入300元。
上半年,荆门市供销社系统2024年农业社会化服务启动。服务主体代表掇刀区团林铺镇供销社、麻城镇供销社、湖北恒创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和盛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分别与团林铺镇双碑村、麻城镇官湾村等签订了土地全托管服务协议。这种“管理在家、服务在外”的生产经营模式,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问题。
荆门市供销社主任王卫华介绍,为更好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荆门争取了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资金3360万元,聚焦“耕、种、防、收”,采取整村、整镇、整区、点面协同推进多种方式,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全托管服务47.85万亩,平均每亩农田降低生产成本105元、水稻亩均增产50斤、油菜增产15斤,探索出长江流域“农服降价、农田种满、农民省力、农业发展”的荆门供销为农服务模式。
农品销售链城乡
“品质新鲜,价格划算,还能助农,一举三得。”9月20日,市民在东方百货惠民农贸超市(沿河店)选购农产品时连连感叹。
助农增收,推动农业发展,既要在源头做好服务,也要加强产销对接。对此,荆门市供销社积极承办民生实事,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2019年以来,依托社有企业,荆门市供销社在中心城区建设了44家惠民农贸超市,新增经营面积4.7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885个,获市政府财政奖补资金8276.02万元。助力荆门“六个一”工程,在惠民农贸超市开设“荆品名门”专区、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区,集中销售国宝桥米、洪森香米、京和大米、高油酸菜籽油、千里香芝麻油等,年销售本地粮油3000吨、优质农产品4000余吨,实现销售9亿元,成为荆门市民购买优质农产品首选之地,也解决了荆门作为粮油生产大市长期没有自主销售终端的问题。
2023年以来,省供销社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搭建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服务,实现“农民保收、城市保供”。
“一年来,我们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经过集中攻关和反复测试,供应链平台完成了迭代升级。”省供销社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德斌介绍,5月23日,“一网五链”集中上线,建成和全面运营全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链主企业的业务数据和服务功能已全部链入,市县正在加快链入,实现了全省“一网通办”“一屏统览”“一键撮合”,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