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村镇 > 襄阳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链式融合激活农文旅新业态
  • 编辑:郭崇乐
  • 2024-09-24

谷城县盛康镇镇长 李盼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近年来,谷城县盛康镇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深度挖掘乡村价值,跨界创新产业业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的融合,让田园变公园、乡村变景区,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样板间”。

一、以产业为支撑点,焕发乡村新活力

盛康镇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做大做强做优乡村特色产业,绘就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立足本地实际,用活乡“土”资源。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权属不变的原则,全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把土地资源用好、用足、用活。支持湖北天字宜品虾稻科技有限公司在黄岗村建设500亩、双堰村建设2000亩虾稻共作基地,支持张棚村种植1000余亩特色油菜,支持庙子头村打造3000亩茶叶基地,创建出谷城首个集生态、高产、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实现农旅融合产业产值预计超过4000万元。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1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规范经营专业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103家,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防”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山、水、阳光等自然资源,变资源为资金、让资源出效益。艾家畈等5个村建设11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顺利并网发电,村级年新增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建成陈家湾、小沟村桶装水厂2家,年产量42万桶、年产值220万元;张棚、周湾等4村先后被列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村”,获得了中央及省市县扶持,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

找准发展路子,突出独“特”优势。围绕黄岗、双堰等村稻虾共作产业,打造盛康稻虾小镇,创建特色水产品牌,已形成“盛康清水鱼”“盛康一品虾”和“双堰虾香米”“黄岗稻虾米”等品牌,产品远销河南、陕西等12个省份,年产值达2000万元;支持凉水泉等高寒山区村利用泉水资源和气候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淡水鲈鱼养殖,带动11名村民务工增收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鼓励甘坪沟村“曹家台子土鸡”、江家梁村“本味黑猪”扩大养殖规模,举办“黑猪文化节”提升品牌知名度;挖掘柳家铺村、凤凰村传统豆瓣酱制作技艺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传承打响“盛康豆瓣酱”“柳铺豆瓣酱”“凤香豆瓣酱”等本地豆瓣酱品牌,盛康豆瓣酱在谷城县历次农博会展销产品中销量夺冠,累计销量超120万瓶,销售额过1500万元。

发挥主体效应,推动以“产”富民。通过一村一品研讨,各村确定的主导产业基本涵盖现行农业发展种类;全镇现有6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种类囊括香菇、花鼓、灵芝、羊肚菌4类,种植规模突破70万袋,总产值达500万元;通过企业引进、资金统筹、项目扶持等方式支持当铺水蜜桃、刘家畈黄桃、王家井葡萄等林果产业发展,现种植水蜜桃30亩、丰水梨15亩、黄桃20亩、葡萄30亩;后营、黄岗等村引进市场主体开办果蔬种植大棚10个,大力发展采摘农业;莲花石、蒋家岭、贾庙等村发展的石菖蒲、红栀子、金丝黄菊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亩,年产值200万元。通过产业种类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种类互补、季节互补,实现产业发展均衡、稳定发展。

二、以融合为中心线,拓宽振兴新出路

盛康镇围绕“四镇一区”目标,以南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样板,通过盘活乡村农业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村落资源、文化资源,全力打造生态产品高地、文脉传承宝地、短途旅游胜地,构建多点开花、多业融合、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的农文旅发展新格局,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

“交通+旅游”融合,形成“慢进快游”新体验。以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为契机,累计完成路网延伸255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95.3公里,实施危桥改造和新建农村桥梁17座,打通区域流通微循环,进一步延展盛康镇交通“骨架”,形成连接谷城老君山的沿凤凰村、绿洼村大樱花谷循环线,连接南河小三峡的沿江家梁村、王家井村、双堰村山水旅游环线,连接赵湾天路的沿筒车村、小沟村高山景观环线和连接庙滩“鲟鱼小镇”的沿大王庙村、当铺村、刘家畈村精品旅游线等4条景观带,打通盛康交通内外环,串联域内知名景点和特色线路,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盛康的好山、好水、好茶、好菜、好风物。2023年,盛康镇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镇称号,盛康镇马庙线乡村振兴产业路获评“襄阳市十大最美农村路”。

“产业+旅游”融合,聚集“吃玩住购”全要素。依托盛康特色产业,推出以盛康小龙虾为主材的特色全虾宴、以盛康手工豆瓣酱制作的酱煲肉、以盛康羊肚菌为原料的菌骨汤等一系列盛康特色佳肴;打造红色展览馆、张棚油菜花海、回龙观乡村公园、茶旅融合示范带等旅游胜地,吸引市内外游客来到盛康品尝和打卡。2023年,盛康酱煲肉在“谷城十大名菜”网络票选中夺魁,深受食客喜爱。凤凰龙凤山庄民宿区、双堰民宿区自开园以来人气火爆,龙凤山庄开业首天游客接待量就突破5000人次,星空房、萌宠乐园等项目屡登短视频平台推荐榜首。打造全镇寄递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商销售平台,开展电商培训班,吸引300余名爱好者加入,组建带货直播助农团,推介全镇农特产品。2023年12月,“寻味盛康”直播团队在电商产业园进行首场跨年直播,对豆瓣酱、稻香虾、香菇、茶叶等近20个盛康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售,整场直播获得点赞达14.6万,农产品曝光量超5万次。

“文化+旅游”融合,打造“赏心乐事”目的地。深挖盛康本土特色乡村文化和民间故事,重塑王家井村百年古井、绿洼村龙凤广场、凤凰村古树公园、柜门石屋等景观节点15处,绘就文化墙100余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康豆瓣酱”为主题的豆瓣酱传统制作记忆馆、以盛康茶文化为主题的香茶文化馆、以盛康码头文化为主题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和以盛康革命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展览馆已相继建成开馆,吸引了社会各界游客、学者来此体验参观和研学;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盛康镇稻虾文化节,成为近年来谷城乃至襄阳地区举办的涉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反响最好、品牌效益最佳的区域性“三农”盛会;2023年4月,盛康镇被授予“襄阳市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9月,省作协来此开展“我为乡村写诗歌”主题研讨暨第18期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活动和赠书仪式。

三、以互联为创新面,驱动发展新引擎

盛康镇积极探索片区融合发展新模式,沿南河流域双堰、庙子头、张棚、竹园街等村、社区打造盛康镇南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聚力抓好产业联合、资源联营、民生联治等,抱团式开展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片区协同”升级。

产业片区联建,凝聚发展合力。双堰村利用堰塘水田众多、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村民自发远赴潜江等地学习稻虾共作技术,成立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吸纳社员30余人,带动农户300多户。现投放虾苗3000万尾,种植水稻800亩,年产稻虾香米160万斤、稻虾40万斤,亩平收入12000元,总产值1200万元;提供长期用工岗位21个、临时用工岗位1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20余万元、村民经济收入人均年增收1000元。张棚村村民达成一致,引进优质油菜品种“华优杂50”,组织村民集中种植,同时积极寻求种业公司合作发展油菜育种产业,亩产菜籽可达400斤,配套建设栈道、花海等文旅设施,延伸产业链条,极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庙子头村利用库区气候优势种植云雾茶,引进优质茶树品种“福鼎大白”,鼓励村民种植茶叶、引进优质茶叶种植合作社的同时改造、扩建老茶园,现种植规模突破2000亩,位居全县前列;年产鲜茶46万斤、成品茶9万斤,总产值超2000万元、销售额近1500万元,间接带动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

资源片区联营,厚植发展潜力。积极寻求湖北省农科院、襄阳市农科院、湖北圣光种业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将双堰村千亩稻虾共作基地、庙子头村千亩香茶基地、张棚村千亩油菜基地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的模式,示范带动全镇产业发展。鼓励基地优先聘用脱贫劳动力从事采摘、种植等工作,人均增收150-200元/天,辐射带动周边3000多人次就业,年人均增收4000元;先后引入、成立壹品稻虾科技有限公司、辉广旺恒农田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四新农业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周氏茶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双堰稻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8家,带动1400余户农户参与经营;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成立盛康镇特色农产品仓储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重点培育产业发展专技人员,梳理形成农业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7项技术规程,实现技术指导培训全覆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盛康特色产业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举办稻虾文化节等活动推广盛康特色产业品牌,线下销售渠道遍布全国25个省、50多个大中城市。

民生片区联管,提升发展效力。鼓励支持片区群众发展小菜园、小田园、小工坊、小车间、小卖店、小农庄、小电商等庭院经济,打造以张棚村千亩油菜、双堰村千亩稻虾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以庙子头、双堰千亩茶山为主体的两茶经济产业带,依托“特色小镇+特色园区+种植基地+南河流域山水资源”,推动农业生产、体验与旅游观光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特色旅游品牌建设。目前,已引进香炉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5亿元在南河庙子头段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吸引本地企业家投资500万元在双堰村打造民宿综合体,进行民宿开发、建设、经营,带动周边脱贫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和消费等方式实现持续增收。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