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熊晓枝
随州南站附近站前大道旁,20亩野菊长势正好,已有半米多高。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原是一片荒地,集中整治之后种上野菊,再套种黄豆、小麦,今年底就能见收成。”田块所在的曾都区何店镇向阳村负责人欣喜地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曾都全区59.18万亩耕地,已建和在建高标准农田达48万余亩,占比超80%。
农田集中连片,沟渠平整通畅,机械施展自如,加上数字化设备加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耕地“硬件”提档,地力提升,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效益好。
8月中旬,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村,户外热浪翻滚,成片的随州香稻迎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挂满稻秆。
坐在村党群活动中心的空调室内,法人代表张磊点开手机,“掌”管300亩香稻的水肥。
“田间有一套监测系统,上探气象,下测土壤。施肥、灌水,我只需要根据手机上的数据操作,相当于种田有了‘智慧脑’。”张磊介绍,早在2021年,他就到浪河村看过这片地。“当时到处是乱坟岗,地不成片,沟不连通。说句实在话,当时没看上。没想到2022年再来,这里大变样。”
浪河村党支部书记詹家元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修村里7口堰塘,衬砌2.761公里沟渠,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110处等,于2023年8月竣工。“经过水、田、路、渠等系列综合治理,这块地成了香饽饽,当年就开始种植我们本地的随州香稻。”
面对田块地力薄弱的现状,合作社在曾都区农科院的指导下,种植紫云英等有机肥提高地力。一年间,随州香稻亩产量有望从亩产1000斤提高至1300斤。张磊不由得感慨,“过去的耕种模式落伍了。”
如何让老百姓管护好、种植好高标准农田,还要综合素质跟得上。为此,曾都区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全区的自然环境,开展“见田开方”式培训,为高标准农田配套良法良技。自2019年起,每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完工验收之后,对所有的改田户主进行技能培训。
曾都区农广校校长王艳丽跟着专家跑遍示范区涉及的村组,她感慨地说:“田间的气象、虫情、苗情、土壤‘四情监测’数据,农民要看得懂;田块的酸碱度,种植户要了解,最终,我们要将数字农业贯穿到农户的生产过程中,让农民掌握技术要点,学会用科技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