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推荐阅读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良田粮用 林果上山——咸安区“山上换山下”试点工作侧记
  • 编辑:郭崇乐
  • 2024-08-31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胡剑芳 李婷婷 彭涛

“用机械,一天能收大概100亩地。”连日来,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毛祠村1000多亩玉米陆续成熟,双溪桥镇龙河种植经营部总经理李龙辉抢抓农时,从老家河南调来3台联合收割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摘棒、剥皮、脱粒、秸秆还田等流程一气呵成。

炎炎烈日下,咸安区汀泗桥镇星星村的咸安花纹山星星竹海省级风景区里,三五成群的游人在竹海里畅游打卡,随手就能拍出大片,“原先86块零星开荒地,我们现在全部调成了林地,窜到田里的竹笋,现在都长了几尺高。”湖北星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佳,更加坚定了留在老家发展“日享万亩竹海,夜观浩瀚星空”乡村旅游的决心。

这变化得益于咸安区以“山上换山下”为路径开展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7月,2024年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咸安区举行,咸安区局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局在会上交流工作经验。

“咸安区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亟待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型。借助这次试点,我们将整治后集中连片和适机化的耕地统一流转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一个西北部耕地连片、坡地成园,东南部连绵绿丘、花林竹海的武汉都市圈‘粮仓’和‘后花园’正在徐徐呈现。”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展望。

耕地总量锐减 林耕空间错配——

现实呼唤扎紧“粮袋子”

“过去传统小农经济收益低,农民大多‘种树圈地’并外出打工,导致大量耕地流失。基于2022年变更调查及国土‘二调’数据分析,全区耕地流向林地达到15.32万亩,林地变为耕地约3.59万亩,净差值11.73万亩。”对着两份时隔十年的耕、林、园、设图斑分布图,咸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宋任东介绍。

除了耕地总量的减少,在空间分布上,也出现了土地性状与功能的严重错配。

咸安区东南部是幕阜山脉,这里的大幕乡、马桥镇、桂花镇等地,拟推动连片林木种植,助力打造“中国桂花城”“楠竹之乡”。然而东南部森林空间内夹杂着25度以上耕地4245亩,对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构成不利影响,也阻碍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西北部地势平坦,是规划中的集粮食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这里却有36.34万亩坡度15度以下的林地,且与耕地、建设空间交织,适机化水平低。

而且,随着粮食种植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耕地流转费达到200至300元/亩/年,而过去流出耕地上种的杉树、泡桐等林木,受新型材料的冲击,经济收益明显不如耕地流转或自种粮食。

逐个图斑确定 同步征求民意——

稳妥推进林耕等额置换

省自然资源厅以〔2023〕830号函确定咸安区开展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要求该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21-2035)》的要求,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引导在陡坡山地上种植苗木、林木、草坪,将平原耕地种植苗木、林木、草坪的,逐步恢复为实实在在的耕地,改变不符合自然地理条件的土地利用方式。

既是试点,便无经验可循,“四个首善之区”的咸安,在林耕空间优化试点改革中勇当先锋——

确定原则。坡度6度以下空间逐步向耕地转化,25度以上空间向林业生态空间转化,6至25度之间空间宜耕则耕、宜林则林;难以稳定成林或耕作的空间不进行置换,不将农业农村部门现有优质耕作空间、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粮食主产区农田改林地;林地置换为耕地图斑空间布局与咸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分布一致,林地补充图斑与中国桂花城等相关项目选址等充分结合,与咸宁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等发展战略衔接。

详细调查,摸清底数。编制《农业空间布局规划》《耕地林地布局优化和整治提升试点方案》,以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为基础,叠加多部门数据,整合消除矛盾、缝隙,形成统一的工作底图,目前已确定置换图斑25000亩。

多方论证,调查反馈。由区自规局牵头,综合林业、发改、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及各乡镇场(街道)意见,逐个图斑确定现状坡度、土壤、水文灌溉、现状种植、林种及郁闭度/覆盖率、周边现状,同步征求村集体及地块权利人意愿,由村集体盖章确认,确定置换空间。

鼓励各乡镇深挖耕地潜力。对参与“山上换山下”项目并成功复耕的地块,区财政按每亩1200元标准给予奖励。

碎片变连片 低效变高质——

林耕空间转出新格局

双溪桥镇毛祠村是林转耕的试点,樊后兵、李宽治等是在耕地上种树的大户,由于多年来一直投资又没有收益,已成“鸡肋”的林木让他们左右为难,村党总支书记陈邦胜和村两委、党员、老干部一次次地上门掰着手指头跟他们算账:“杉树最少10年成林,卖不到3000元。而流转耕地的行情是每亩每年到手两三百元,10年最少有3000元。”

一家家打电话,一趟趟入户,一次次开屋场会,通过置换连片耕地中的林地,毛祠村成功整合出5100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旱地,这些地以每年200元~300元/亩(5年后再调价)租金、每年40元/亩村集体服务费的标准,由双溪桥镇龙河种植经营部等大户承租,让毛祠村村民年收租金达80万元,村集体服务费年收达16万元,100余户农户增加务工收入150万元。

毛祠之后,双溪桥镇李沛、杨堡、郑良、汤垴、三桥等村,汀泗桥镇马鞍、聂家、彭碑、长寿等村全面实施“山上换山下”项目,目前已将全区6400亩碎片化耕地改造成连片耕地。

如何实现林转耕后的较高收益?积极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23部旋耕机播种,5架无人机打药施肥,23部收割机收割,10台作物烘干机,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新建机耕路6公里,修缮灌溉坑塘14个,有序推进农业设施升级改造;签订6500亩土地租赁合同,专门种植高粱、小麦、油菜等作物,为茅台、劲酒等知名品牌提供原料保障。

咸安区南部集聚多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3个,省级自然保护地5个,夹杂在成片天然林中的耕地一方面难以利用,另一方面人群日常进出进行生产耕作也会破坏自然生境——耕转林势在必行。

跟星星村类似,马桥镇垅口村32亩坡度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保水保肥条件差,农户改种的树已成林多年——这与咸安区至2030年种桂花超8万亩、马桥镇拟整合荒山及零碎耕地打造桂花主题生态景区的规划契合,借助本次试点,这片地转为按林地管理,与周边林地结合成完整生态斑块。

一块块、一处处像这样的林中细小耕地,经过区林业和自规部门的规范化操作,已经转为6900亩补充林地。后期,林业部门将引导通过“均权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模式,促进林地空间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借助这次的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全区实现‘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稳步提升’的战略目标指日可待。”咸安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军平表示。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