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头条 > 强县工程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保康乡村邮递员黄德印大山里的现代“货郎担”
  • 编辑:郭崇乐
  • 2024-08-19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陈泉霖 张玮 吴万谊

29年乡邮路,112.4公里的来回。道路从崎岖土路变成平坦公路,交通工具从两条腿变成面包车。

在这条连接大山居民与山外广阔世界的道路上,变的是条件,不变的,是现任保康县邮政分公司寺坪支局局长、乡村邮递员黄德印心中的信念——“将每一件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乡亲们手中。”

投递的“黄铁人”

8月12日一早,53岁的黄德印收拾好行装,放好邮件,启动面包车,准备开始一天的投递工作。

出发前,妻子如往常一样边往包里塞东西,边叮嘱他注意安全。

黄德印负责的乡邮路长达112.4公里,投递范围包括李家湾、大河洼、天子坪等7个村。

1995年,年仅23岁的黄德印接过同事的邮包,背上40多公斤重的邮件,揣上干粮,第一次踏上这条山连着山的邮路。

那时全靠步行,来回一个班次得3天。“第一趟走下来,一双新鞋穿成破鞋,两条腿也被猎狗咬出4个深深的血洞。”回忆往昔,黄德印感慨万分。

随着投送条件的改善,黄德印骑上自行车、摩托车。但因常年骑车,他落下严重的风湿病,一年有六七个月,都需要把塑料薄膜缠在腿上减轻疼痛。

寒来暑往,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累了就在路边躺下。在黄德印的手机里,存着1000多个电话号码,几乎覆盖了乡邮路上的所有农户。29年来,他穿烂130余双解放鞋,骑坏5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累计为村民送达邮件超过560万件。

卖货的“黄嫂子”

“嘀——嘀嘀”“黄嫂子来咯”。一长两短的车喇叭声响起,等候多时的三尖山村村民纷纷围上来。

黄德印停稳面包车,打开车厢,挨个将邮件和捎带的东西交到村民手中,还不忘嘱咐几句。

三尖山村是一个边远山村,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少妇孺。黄德印特地买了一辆摩托车,免费为邮路上的村民代购货物、传递信息、领款缴费。

摩托车骑坏一辆又一辆。黄德印又买了辆面包车,不仅能帮乡亲们带点生产、生活用品,还能顺带捎上到镇上办事的村民。

有时候东西带来,有钱就给,没钱就欠着。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有时候,也帮村民把山货运下山,变成现钱。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黄嫂子”。

“黄德印在这条路上跑了4年多,老百姓要买个啥东西,都是他帮忙买了带上来。要不然这么远的路,跑一趟不容易。”三尖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平说。

行驶在颠簸的邮路上,每走一会儿,总能遇到在路边热情“拦车”的村民,有的想搭顺风车,有的想带点东西。

长久以来,村民对黄德印越来越信任,甚至连存取款、购买保险等事宜,都放心地请他代办。

助学的“黄伯伯”

“黄伯伯在经济上支持我,在生活上指导我。在他的帮助之下,我完成了大学学业。”寺坪镇皮家坡村二组的丁勇,从小学三年级起,受到黄德印的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黄德印工资不高,他的妻子开了一家理发店,补贴家用。他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2007年起,他先后拿出12万余元帮扶了13名贫困学子,其中6个孩子考上大学,1个孩子已经参加工作。

现在正是一年一度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日子,黄德印更忙了。

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学子的期盼。2007年8月的一天,为送一封“查无此人”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他跑了六七天,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在辖区外找到了这名考生。

如今,年过半百的黄德印,依旧行走在南河两岸的漫漫乡村邮路上。“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将每一件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乡亲们手中。”

记者手记

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乡邮员黄德印的身影,是保康山村最温暖的风景。

二十九载风雨兼程,他踏着晨露,披着晚霞,用双脚丈量着山路的漫长,用双手传递着山外的世界与乡亲们的期盼。

一封封信件,一件件包裹,一笔笔捐款,是物质的传递,更是情感的纽带,联结起远方与故乡,希望与梦想。

在这条平凡而又孤独的路上,他俨然成为乡亲们心中最信赖的信使。岁月悠悠,山川未老。而他,依旧在这山路上默默前行,用爱、责任与坚守,滋养每一个渴望连接的心灵。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