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田园文学 > 随笔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传承优秀文脉 再谱杨市华章
  • 编辑:郭崇乐
  • 2024-06-26

潜江市杨市街道党工委书记 吴清兵

诗歌文化是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人民,也创造了诗歌。他们在伐木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这种为统一步调节奏的号子声,就是最早的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周代起,北有《诗经》,南有《离骚》,其发展历经先秦后,又有了汉赋柏梁体,魏晋古风体,南北朝齐梁体(永明体)。到了唐代,唐诗盛行。特别是作为配乐歌唱的近体诗(相对上述旧体诗而言)则成为诗歌的一座高峰。期间,为突破格律束缚,词亦兴起,而鼎盛于两宋。到了元代,比诗、词更通俗的曲子词又进一步盛行于世。

诗,词,曲,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方面记录和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的内容和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又将诗词文化演变成为士人墨客所把持的专利,而将创造了诗歌历史的劳动者边缘化了。

特别是文化开放的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双星,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而今璀璨依旧。它以生动的意象,流畅的韵律,凝练的结构和作品中表达的普世情感,铸就了人类艺术的奇葩,成为中华文库瑰宝,奠定了诗脉作为国魂国脉的历史性地位。使我们当今引以为自信。

对于当代人来说,闲来品读先贤们的杰作,仍能时常引起共鸣。可为焦躁的心灵指路,为漂泊的情感提供港湾码头,为失落的人生撑起一片精神的家园。

为了营造诗歌文化的浓烈氛围,杨市街道党工委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的三年三步走的文化建设构想,启动了“一、十、百、千、万”工程,并把这项光荣使命赋予杨市诗词分会。要求在争创“一流中华诗词之乡”“十家诗书雅韵园区”“百名小有名气诗人”“千首诗歌精品”“万名诗词爱好者”活动中,勇于担当起诗词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进农村的重任,让诗歌创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诗词文化回归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杨市诗词分会有固定办公场所,稳定采编人员,基本活动经费,连续获准期刊,业余创作队伍,专题诗歌长廊,已成为一支引领杨市诗歌文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有生力量。

温故而知新。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的起点上,对人类历史和杨市文明的最大礼敬就是推动全域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杨市街道办事处位于潜江文化名城的南大门,是一代乡贤欧阳东凤的故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要把文化自信与学以致用贯穿于杨市全面振兴的具体实践之中。按照“工业立处、招商活处、项目強处,农业稳处、文旅兴处”的发展举措,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四化同步的核心区、文旅融合的风景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潜江精致之城与一流中华诗词之乡贡献杨市智慧、杨市力量。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