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头条 > 民族团结进步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两次上岗,奔赴同一份事业;退而不休,“老兵”本色不改。湖北建藏援藏工作者覃宁生——青丝白发见证跨越山海30年
  • 编辑:郭崇乐
  • 2024-06-11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梅雯倩 通讯员 方良才

阅读提示

2024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30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接连踏上西藏这片热土。激扬青春、放飞梦想,格桑花遍开雪域高原。

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专访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代表、70岁的覃宁生老人。

30年前,他从部队转业,供职于湖北省民宗委援藏办公室,是我省开启对口援助西藏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见证者。

10年前,覃宁生光荣退休。在众多期盼和挽留中,他选择回归,志愿服务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担任常务副秘书长一职至今。

初走援藏路,青春正当时;重返援藏路,满头花白丝。覃宁生说,“建藏援藏,终将是我生命中的灿烂阳光。”

“援藏这条路,走了三十年!如今,很高兴见证西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年龄大了,不知还能再干多长时间!”言语间透露出不舍。初见覃宁生,很难想象,他已年近古稀,身着白衬衫、西裤笔挺,走起路来精神矍铄。

每天,他都来到位于武昌首义路的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上班,处理公函、约见访客,日复一日。

“老覃啊,还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着呢!”在援藏战线的老同事心中,他从未离开。

放眼全省,覃宁生也是建藏援藏工作者队伍里特殊的存在——

他不是援藏干部,不在山南当地服务,而是为其输送人才、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帮助提升产业造血功能;

他不在藏区生活,却是千里之外的知心大哥。援藏干部们遇到工作难题、闲聊家常里短,覃宁生都照单全收。

身在武汉,心系藏区,同事们打趣他是“不在藏区的援藏工作者”。

“我能为藏区人民做些什么?”

“1994年,根据上级会议精神,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省民宗委肩负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一切事务工作,专设援藏办公室,我就成了唯一的工作人员。”谈起往事,覃宁生记忆犹新。

彼时,刚从部队转业的他意气风发到省民宗委报到。来自长阳深山的小镇青年,骨子里浸润着土家族人特有的勤劳、乐观、坚韧。

“服从组织安排!”回答虽掷地有声,但覃宁生的内心,也充满不安。

开拓性工作,如何打开局面?勇气与智慧缺一不可。

绿水青山的秀美宜昌,与壮阔苍茫的高原风光截然不同,从未踏足藏区的覃宁生需要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了解当地文化习俗。

独自进藏、边干边学。一场场汉藏文化交流、一项项鄂藏经贸合作,于两地火热开展。多年来,惠民政策直达藏区群众身边,催开朵朵民族团结格桑花。

随着援藏工作思路深化和援藏方式的转变,单纯的项目援助变为增强“造血”功能,无偿援助向广泛经贸合作转变;智力援藏更倾向输送综合型人才。

“还想再为藏区人民做点什么!”

2013年,临近退休,覃宁生心底生出一丝兴奋和期待。

家乡清江山水,时常在梦中召唤;孩子渴望陪伴,一直让他深感愧对。

“事业,总需要一代代年轻人接续奋斗!他们比我们思维活跃,更能创新!”覃宁生安慰自己。

正当他准备“告老还乡”之际,时任湖北省民宗委领导正为一个刚成立的社会公益组织寻找管理者,覃宁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2013年10月,覃宁生正式担任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此时协会成立仅5个月,他退休还不到1个月。

两次上岗,只为一个选择。覃宁生突然意识到:“回归家庭与回归社会,并不矛盾!自己依然能够老有所用,老有所为!”

西藏是我国大骨节病多发区,患者轻则关节变形,重则丧失劳动能力。协会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大骨节病愿治尽治,应治尽治,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赞誉,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给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

医疗、产业、教育、民生,援藏项目多点开花,有效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覃宁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当地拥有产业“造血”功能,是当务之急!

目前,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

芒种时节,协会组织的一支乡村振兴考察团正行进在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为当地乡村文旅产业“问诊把脉”。乃东区是藏民族和藏文化的发祥地,在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深厚的高原特色文化底蕴。

结巴乡将打造以“文化旅游、农牧体验、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空间体系,整合发挥区域资源的生态、文化、经济价值。

不只结巴乡,琼结县拉玉乡也积极投身乡村文旅发展的洪流中。曾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拉玉乡也将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体系。

……

正在谋划的这些乡村振兴项目,又将成为协会援藏路上的新名片。

记者手记

认准心之所向 奔赴心之所往

在职时,专职援藏工作20年;退而不休再10年,可谓“30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

受邀正式采访,覃老再三推辞,只说“于工作,只是尽了本分”。面对30年来接踵而至的荣誉表彰,他拒绝“人前显贵”,从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再三宽慰,是总结职业经验、分享人生体验,采访才得以继续。

回忆奋斗历程、想起同行“战友”,他的眼中有光。

“被需要,不显老。”这是我对覃老的印象。

“很多同志遇见我总要调侃一番,哈,你也这么说。”覃老开心地像个孩子。

近年来,因为身体原因,进藏受到很多限制,这是他的遗憾;但在协会工作中,又找到了踏踏实实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是他的幸运。

援藏有期限,服务无穷期。愿我们能如他一般,奔赴心中热爱,前路漫漫亦灿灿。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