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推荐阅读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让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石首市以“双提升”锻出“针”功夫
  • 编辑:郭崇乐
  • 2024-06-02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文凯 通讯员 黄毅 车荣华 周相云

去年全镇倒数第一!今年正数第一!这是石首市东升镇梓楠堤村2022年、2023年综合考核成绩的变化。

“不仅村干部脸上挂不住!全村人都憋着一口气!”说起倒数第一,村支书李盛平反思为:个人上任仅一年,村班子新人居多,工作经验不足。

变化始于梓楠堤村被纳入负向提级管理,并与正向提级管理的新港口村结成“帮扶对子”。2023年,梓楠堤村争资争项400余万元,发展1500亩吊瓜生产基地,建成冷库等配套设施出租给合作社,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梓楠堤村不是个例。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建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党组织建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石首市委书记王敏表示,石首市实施村“两委”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以来,共有173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参加大专教育,参加各类培训4000余人次。

校准“车头” 不走弯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如何练就“针”功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石首市委组织部深入实施村“两委”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将64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正负向提级管理,进一步推动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石首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介绍,正负向提级管理是为了促进工作基础薄弱的村书记真整改、真提升,最终成为发展“领路人”“带头人”。

2021年参加头雁示范培训班的新厂镇星光村党总支书记刘磊,回来后村里的变化立竿见影。

“过去村里试了很多产业,种菊花、黄蜀葵,都没有成功。通过培训,认清了咱们村的定位,就踏踏实实从水稻种植上做文章。”通过学习,刘磊首先是改变观念,认清方向。

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正在江汉平原进行“双水双绿”绿色种养模式实践。2021年底起,刘磊多次到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对接,到2022年5月达成合作意向,只剩最后一道门槛——1000亩土地,集中连片流转。

刘磊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加上整田修渠,20天时间全部完工,刚好赶上育苗插秧。当年,1000亩“双水双绿—黑米主食化”产业基地落户星光村,推行“稻—鸭—虾”三不一精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渔药,精准饵料)种养模式。

头雁引来产业龙头,星光村焕发新光。基地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实行保底价回收,带动本村村民种植黑稻近2000亩,相比常规水稻亩均增收近千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红旗村、赵家湾村、杨家台村等发展黑稻超3000亩。

有了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迎头赶上。“咱们村是由六腰垱、王家垱两个村合并的,中间隔着50米宽的引水渠,90年代初修的老桥只能走人,现在新修的大桥真正把两边连在了一起。”刘磊向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介绍,今年建设完成后,全村高标准农田比例可达90%,明年将实现全覆盖,为规模化种养打下更坚实基础。

加大“马力” 稳步前行

2022年1月,石首市委组织部对换届后的村(社区)“两委”进行摸底,全市1021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338人、占33.2%,实现了每村至少有1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共计298人、占39.2%,虽较上届上升18.9个百分点,但仍不足四成。

村干部年轻化的同时,学历、能力提升迫在眉睫。有的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和激情不足;有的村干部工作统筹能力不强,大事小事一把抓;有的习惯于家长式发号施令,工作方式不接地气……

为补齐换届后的短板,石首市各乡镇党委开展摸排推荐,对村“两委”干部“一对一”宣传动员,开展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3年来,全市共有173名村(社区)“两委”干部进入长江大学参加自考大专教育,各类专题培训班依次开展。

大垸镇大公湖村党总支书记曹长连续3年“长了见识”,先后在松滋、武汉、厦门参加荆州市村党组织书记重点培训班、农村电商领军人物专题培训班、头雁领航工程示范培训班。大公湖村的发展也是一步一个台阶,争取项目资金,村民主动让地,4公里多长的环村路全线拓宽,校车可以顺利通行;发挥乡贤力量,乡亲纷纷众筹,村道全部点亮了路灯……

“人居环境改善是宜居的基础,产业兴旺是发展的方向。”5月22日,大公湖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里,曹长一边指挥工人修复去年冬天冻雨损毁的大棚,一边关注火龙果长势。

引进市场主体后,基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示范基地达1500亩,年产火龙果超1000吨,开发出了火龙果花茶、火龙果酒、火龙果酵素、花青素等系列产品,并套种药材、玉米、果蔬等,亩产收益突破3.8万元。目前,基地共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

“我也是学到哪用到哪,去年试水了电商直播卖火龙果,日均成交超过500单,最多的一天有1800单。今年我们找了专业电商公司合作,准备在村委会建一个直播基地。”曹长信心满满地介绍,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

储备“能量” 接续奋进

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就会有收成,不论对集体还是个人。刘磊已经通过湖北省2024年度省市县乡公务员考试,即将成为一名乡镇公务员。星光村,也会诞生新的“领头雁”。

为避免村“两委”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石首市持续从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突出政治素质好、能力素质强,群众口碑好、服务意识强的“双好双强”标准。同时,建立后备干部“育苗”机制,形成由乡镇办区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构成的“二对一”导师帮带机制,根据个人特长和村级发展需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

“90后”大学生张书琴,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东升镇范兴垸村后备干部。“村干部虽然工作普通,但离家近,能照顾小孩,也是展示能力的舞台。”负责卫健、宣传、妇女等工作的张书琴,有了组织的培养计划,干劲更足了。

“过去发展后备干部还要做工作,现在都是主动报名。”5月21日,在率先探索“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刚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团山寺镇长安村,党支部书记赵文龙告诉记者,今年的村后备干部报名摸底中,有好几位村民响应,“产业发展起来了,就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也为后备干部选拔打下了基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2019年以来,石首市共面向社会公开招录307名村后备干部,2021年换届以来,共有60余名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12名村级后备干部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石首市还将后备干部学习培训纳入市、乡两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灵活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学习“充电”、持续“补能”。

为帮助村后备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石首市还出台意见,明确村(社区)后备干部享受“两委”副职干部待遇,并通过就业创业支持等举措,减少后顾之忧,让后备干部做事有劲头、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确保村级后备力量实现“量质齐升”。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