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推荐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看云梦一叶菜如何兴业富民
  • 编辑:郭崇乐
  • 2024-05-25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江车 通讯员 程爱华 聂杰杰

编者语:

去年以来,孝感启动农业农村“十大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81元,增长8.5%,增速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市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3家,农业领域招商引资签约金额640.4亿元,建立478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调度机制,直接带动农户就业及增收53.41万人,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98.25亿元,跃居全省第二。

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孝感“十大提升行动”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晨曦微露,云梦县城关镇西王村,菜农王幺早早下了地。一畦畦韭菜鲜嫩碧绿,王幺采摘动作麻利,“这个时间,鲜度最好,价格更高,一天收入能有200多块。”

尽管人均不到六分地,云梦地处江汉冲积平原,土壤有机质丰富,是长江流域越冬露地蔬菜优势区。202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总产量超90万吨,蔬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亿元,六成以上农户靠蔬菜增收。

小满时节,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蹲点云梦,访农户、进大棚,在田间地头看农业劲头、农民奔头。

村里办公司 田边建冷库 四季蔬菜鲜

地点:城关镇

特色品种:白合花菜、白花菜

上午9时,云梦县城关镇白合村交易中心车来车往。菜农们忙着分拣、打包刚采摘的白合花菜。村党支部书记秦青红打开手机,核对订单信息,一箱箱沾着泥土露水的新鲜蔬菜,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紧邻府河湿地,生态条件得天独厚,白合村是云梦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全村378户、1524人,家家户户种菜,蔬菜面积1070余亩,年产优质蔬菜5万吨,种出了“白合花菜”“白花菜”两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字招牌。

有品牌,咋推广?前些年,这可愁坏了秦青红。“品质再好,卖不上价也白搭,价格高低全看收购商脸色,花菜上市高峰期,产量大,收购价不理想,蔬菜滞留田间的情况时有发生。”

要想壮大产业,必须主动拥抱市场。2022年,在政府引导下,白合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成立村级人民公司,对接市场主体,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

“自从村里有了公司,我们的蔬菜大都通过订单的方式,销往大型商超和全国各地批发市场,价格比以前高了,销路也不愁了,每亩纯收入4000元以上。”菜农张元清说。

鲜菜易腐、不耐贮运,仅拓宽销售渠道,还不足以抵御市场风险。“利用财政资金,村里在田边建起890平方米的的蔬菜保鲜冷库,贮藏保鲜能力接近900吨,确保四季蔬菜不愁销。”秦青红介绍。

围绕产业提升,近两年白合村建设了集农副产品加工、净菜加工、数字农业、农事体验、智慧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闲置房屋出租等途径稳定菜农收入。去年,白合村人民公司带动周边几个村销售蔬菜100多万斤,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瞄准市场端 巧打时间差 亩收增三千

地点:隔蒲潭镇

特色品种:西蓝花、松花菜、南瓜

初夏,云梦隔蒲潭镇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南瓜种植基地绿意盎然。

合作社负责人刘四田小步走在垄沟里,不时扶起几枝,查看长势,垄面上,一个个饱满的小南瓜挂满藤蔓。“这是我们的新品种,才挂果,就有人打电话过来询问。”

“种菜是门大学问,要懂技术,看市场,控风险,会管理。”种菜三十年,凭借一身过硬的技术,刘四田成为当地菜农的风向标,村民亲切地称他为“菜博士”,他种什么,大家跟着种什么。刘四田介绍,合作社采取市场决定产品的种销模式,鼓励村民定向种植,精准了解市场空白点,巧打时间差,提高蔬菜价格。

“今年蔬菜市场普遍低迷,我们及时和农业部门对接,调节培育种苗类型及数量,让茄子实现错峰上市,菜农收入大幅增加。”刘四田介绍,按照一般时间,茄子在四月底进入上市高峰,市场价格为每斤4元左右,提前半个月,市场价格达到每斤8元。

隔蒲潭镇蔬菜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近年来,当地联合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组织科研院所、农技站专家等到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指导、技术培训、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动蔬菜产业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过去,隔蒲潭农民种的花菜品种老旧。四季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展品种更新,推广口感更加清脆、采收期更长的松花菜,带动全镇种植面积1.5万亩。刘四田给记者算了笔账,“松花菜口感好,采收期提前,传统花菜的市场价每斤只有3毛左右,而松花菜能卖到1块5,一亩地的产值至少增加3000元。”

探路标准化 抱团创品牌 收入翻了番

地点:下辛店镇

特色品种:藜蒿

梦泽之南,府河沿岸,新一季作物即将播种,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去年,下辛店镇白水湖村种植的3000亩藜蒿,亩均纯收入1万多元。

白水湖村种藜蒿有二十多年,然而,村民靠菜致富,却是近几年的事,原因何在?

“规模上去了,质量却良莠不齐。”提及过去,70岁的菜农杨水肇连连摆手,为了赚钱,村民互相压价,不仅价格“跳水”,还影响了白水湖藜蒿的口碑。

2016年,在武汉做服装生意的90后刘近星返乡创业,成立了当地首家藜蒿种植合作社——云梦县仁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探路标准化种植。

“不能只种藜蒿,还得‘种’品牌。”刘近星思路明晰:合作社设立农资配送超市,统一为社员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制定种植技术标准,推广绿色种植模式;生产情况记录在册,让藜蒿质量可追溯;实施质量检测,确保入市藜蒿质量合格。白水湖藜蒿名气越来越响。

乘势而上,云梦县大力培植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户抱团发展。支持下辛店镇投入近2000万元,完善藜蒿示范区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旭泽生态、长隆果蔬、义豪果蔬等一批优质合作社涌现出来,白水湖村藜蒿核心示范区发展到3000亩,年产量稳定在900万公斤以上。

量质齐增,白水湖村藜蒿基地先后入列全省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022年11月,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藜蒿产业示范村镇。

云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办主任李荃玲介绍,如今,下辛店镇藜蒿种植从白水湖延伸到同合、丰乐、安定等13个村,总面积超过1万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藜蒿种植逐步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动共赢”。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