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电话: 027—88657501(工作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新闻 > 资讯
农村网客户端
分享至
湖北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系列宣传(之一)
  • 编辑:黄艳平
  • 2024-04-17

为推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了2024年34项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业主推技术。本报分两期摘登其中的10项,供各地参考。

一、再生稻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概述:再生稻具有增产增收、省种省工、减肥减药,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等优势,据估算,2019-2023年累计推广应用1344.5万亩,增产稻谷13.1亿斤,增收节支50.8亿元。

(二)要点:中稻选生育期135天左右、质优、抗性优、丰产性好和再生力强,并已通过国家长江中下游区域(含湖北省)或湖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3月中下旬适时播种。移栽后5-7天追施返青肥,晒田复水后亩追施尿素5公斤。头季稻收割前10-15天亩施尿素7.5-10公斤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水护苗,亩施尿素3-5公斤。

(三)适宜区域: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双季稻混作区。主要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

(四)技术支撑:华农大13100633046,省农技推广总站02787667157,省农科院粮作所02787389524。

二、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概述:采用适宜米粉加工等专用早稻品种和优质食味晚稻品种,并集成机械化育插秧、水肥运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提升双季稻周年效益,提高生产效率。

该模式可实现早稻亩产450公斤左右,晚稻亩产550公斤左右,周年产量达1000公斤左右。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效200-300元。

(二)要点:1.早稻:选择丰产、早熟、适宜米粉加工等专用品种。机械化育插秧。水肥管理注意氮磷钾肥分别为12公斤、5公斤、10公斤。

2.晚稻:选用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及以上、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机械化育插秧。水肥管理注意通过增密减氮,适当减少氮肥用量,用量在10公斤/亩左右。

(三)适宜区域:鄂东南和江汉平原双季稻区。

(四)技术支撑:省农科院粮作所13277035349,省农技推广总站02787665109,省农业科技人才办02787665371。

三、油菜“双密”丰产优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概述:该技术利用中油杂501等耐密高产高油品种,集成精细密播、密植抗倒、生化调控等技术,配套绿色防控、全程机收等措施,亩产达300-350公斤,亩产油量超过150公斤,亩增加纯收入超过800元。

(二)要点:选耐密品种是关键。如中油杂501、中油杂19等。精细密播:每亩播量300-350克,行距25-30厘米;确保越冬期单株绿叶数10片以上,密度3万株/亩左右,成熟期密度不低于2.5万株/亩。壮根抗倒:从5叶期开始进行精准施肥和叶面肥调控,冬至前亩施5公斤左右钾肥促进抽薹壮秆。

(三)适宜区域:长江流域可用机械操作的油菜种植地区。

(四)技术支撑:中国农科院油料所02786739796,省油菜办02787664620,省农业科技人才办02787665371。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概述: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间作套种搭配,高效利用光温水资源,集成扩行缩株、品种搭配、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达到两种作物复合产量增加目标。

核心示范样板区亩纯收益769.2元,较净作玉米高209元、净作大豆高320元。

(二)要点:大豆品种选择耐荫、抗倒、抗病、优质、宜于机收的丰产型品种,玉米选择紧凑、抗倒、矮秆、丰产型品种。行比模式:采用4:2或7:4模式。适宜密度:平原及岗地夏玉米亩有效株数0.5万株,夏大豆亩有效株数1万株。春玉米套作区,紧凑型玉米品种亩有效株数0.4万株,半紧凑型玉米品种亩有效株数0.3万株,夏大豆亩有效株数1万株。

(三)适宜区域:湖北省“薯+玉”和“麦(油)-玉”模式生产地区。

(四)技术支撑:省农技推广总站02787667645,华农大02787282689,中国农科院油料所18672959732。

五、棉花夏直播轻简高效生产技术

(一)概述:针对我省棉田两熟种植模式,即棉花育苗后在小麦收获前预留棉行间或小麦(油菜)收获后移栽的现实条件,以棉花夏(麦、油后)直播为基础的轻简高效种植技术。该技术可以减少劳动力用工30%,节省肥料30%,节省农药20%,同时增加了冬作物产量。

(二)要点:选择生育期110天以内的高产优质、适应强的抗病抗虫品种,提倡使用正规包衣的种子;机械直播,增加密度,密度4000-6000株/亩,行距76厘米,穴播;减少肥料,见花施用;提早化调,当棉苗出现5片真叶时,喷施缩节胺,连续喷施3-4次,间隔10-15天;集中采收,秸秆还田。

(三)适宜区域:湖北省棉花产区均可应用。

(四)技术支撑:华农大15827419581,省农技推广总站13554135708,省农科院经作所13554075123。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湖北农村网 nc.cnhubei.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农村新报 荆楚网 共同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邮编: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