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诱捕技术示范。
赴浙江大学培训。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湖北省农业科技人才办公室
我省基层农技人员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要求,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取得显著成效。
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一个人的知识更新和储备是影响其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的支撑下,我省已形成了省级调训、市级集训、县级轮训的三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体系。
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渠道和方式,一方面搭建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在线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举办省级集中调训骨干班,开设新媒体、网络直播带货等新课程,还远赴浙江等地学习。
五年来,全省累计开展知识更新分级分类培训32014人。通过培训,让农技人员适时掌握新技术、新动态,既增加了其知识储备,提升了素质和服务水平,又增强了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公益性农技推广力量不断增强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自然属性决定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不可替代。近年来,我省公益性农技推广呈现出以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为基础,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农科类高校试验示范站、院士专家工作站、财政示范项目为辅助支撑的科技推广体系,基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对科技的需求。我省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公益性推广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如以武穴、广水等10多个县市为代表的公益性乡镇推广体系,全额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待遇与同类事业单位人员一致,保障了工作和业务经费。以房县为代表的“以钱养事”管理模式,县级预算个人服务费6.8万元/人/年,并参照“人事代理”人员纳入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稳定了公益性服务基础;以广水市金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的院士工作站或高校试验工作站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模式,起到了示范带动的推广作用。
自2014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8亿元,新建农技站300多个。政府的支持让一些有条件的乡镇站面貌一新。如房县门古寺镇农技服务中心利用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能力建设项目资金60万元,新建两层砖混结构共480平方米办公用房,配套60平方米生活用房。新建或改扩建农技站,不仅稳定了队伍,让农技人员有了“窝”,更有了归属感。
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不断强化
近五年,全省累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62394个。经营主体通过技术入股、自费聘请专家等引进科技力量,引领示范新技术。如广水市腾云农业合作社拥有蔬菜种植基地1000多亩,聘请当地一名土专家,为其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同时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新技术。广水市融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水稻、香菇等农产品,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强科技支撑,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加上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围绕科技推广,开展社会化服务,效果理想。如兴起的集中育秧工厂为周边农户统一提供秧苗,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枣阳市七方镇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100多台套,开展种管收一体化服务,服务面积16万多亩,为农户节省了劳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示范平台作用不断彰显
五年来,全省累计建设国家级示范展示基地5个、县级试验示范基地1365个,推广应用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1812项次。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观摩等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创新动力和发展空间。
如广水金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一名70多岁的退休干部十余年的努力下,公司拥有“金跃”“薯爹爹”“薯婆婆”3件商标。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全市1万多户薯农种植甘薯,示范范围由起初的3个镇扩至11个镇办,示范面积由4300亩扩大到如今的20000多亩,示范亩产量由2吨提高到3吨,除去生产成本,每亩收入1500元左右,累计助力周边薯农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当地甘薯产业的发展。
2017年-2022年,省级累计组织遴选了145项农业主推技术,创办示范样板6315个,开展示范观摩(技术培训)活动8352场次,培训农民147.07万人。集中示范面积1566.6万亩,辐射带动26819.7万亩,通过实施农业主推技术实现节本和提质增效536.6亿元。2022年,全省主推的农业绿色高效技术及模式达1084项次,超出计划目标任务619项次,超额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