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至26日,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文理学院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承办,长江文艺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九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在湖北襄阳召开。开幕式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高翔主持;湖北文理学院校长张彦铎,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雪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陈池瑜先后致辞;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悦做了最后讲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湖北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李建华,襄阳市文联副主席、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涂玉国,湖北文理学院文传学院院长、教授刘群,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定清等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高研班邀请了张德祥、陈池瑜、李建华、王彬彬、贺仲明、蔡新元、顾亚奇、汪申申、秦俑9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授课,就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问题和新情况给予了详细的剖析。
一、文艺评论基本问题的探讨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样式,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对于音乐评论而言,评论家评什么和怎么评,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西方音乐学会顾问、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汪申申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分析了音乐评论较少的原因。首先,用语言描述音乐是音乐评论遇到的第一个瓶颈;第二个瓶颈是专业与业余之间的隔阂,目前的音乐评论过于专业化,对于音乐评论家来说,用音乐评论的方式让不搞音乐的人能看懂是一个难题。随之,汪教授对“评什么”这一问题展开叙述。音乐评论的对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象是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狭义的对象是音乐作品及其创作和表演。大部分音乐评论的对象是后者。音乐评论是对音乐鉴赏的一种升华,在“怎么评”的问题上,他指出,一篇完整的音乐评论文章由三个“要件”组成,一是必须用文字对评论对象进行全面的描述;二是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判断,这是音乐评论的主体;三是评论者的观点,这是对音乐评论较高的要求,并以文章《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为范例,为学员们依次讲解音乐评论的三个“要件”。他强调,音乐评论达到好的效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听过音乐的人加深了对对象的了解,另外一种是把没有听过、没有看过所评音乐的读者吸引到音乐中去。音乐评论的衡量尺度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兼有,应当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对文学形式的认识固然重要,但对文学思想的深刻把握对于提升评论家的文学水平,更能体现其批评的深度。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仲明重点探讨了“文学中的思想”,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讲文学思想,文学思想是什么,如何获得文学思想,对当前中国文学思想的审视,如何获得文学思想的资源等方面。他深入探讨了文学思想的内涵,提出文学的本质为人学,应当持续追寻“真善美”,揭示生活本真。优秀的文学思想应当具备个性和深刻性,并通过实例进行了生动地阐释。而深刻和个性来源于民族文化,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他希望文艺工作者积极阅读民族文化经典著作,开拓视野,继承传统并进行现代转化,以获取深刻的思想资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作家要通过提升哲学素养来提升创造性,形成对世界、社会、人生独到的见解。
对于文学评论的具体方法而言,文本细读法一直是评论者阅读、评论文本的基本途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彬彬做了“作为批评方法的文本细读”的主题讲座和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做了“细阅读在文学评论中的实操案例剖析”的讲座。王彬彬结合具体文学案例指出,文学创作就是刻画入微,文学欣赏就是体贴入微。一个文学读者要具备文本细读的能力,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对语言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敏感;具有良好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丰富的常识。只有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才算得上真正的好作品,只有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一部优秀的作品要经得起细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语言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经得起同一个人反复阅读,而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意味;可以让许多读者都读得如痴如醉,并且每一个读者的感受、理解都不尽相同。他强调,任何一部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都是能够让最优秀的欣赏者、研究者显示出自身审美局限的作品。王彬彬指出,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是把对作品的具体艺术感受,抽象为某种概念,上升为某种理论原则,演绎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应该体现为一种从内向外的、从下向上的理论创造。要在充分的审美感受和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把一些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本表现上升到某种概念和理论。秦俑突破了固有的以文本为对象的文学评论方式,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作品《如果猫会数数》,向大家分享了对细阅读在文学评论中的独特思考,对作品的设计与构思做出新的阐释。他认为,作家应多用客观叙事的笔法细致处理人物,以零度的语言去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运用传统理论概念评价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临境感与代入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的作用;小小说也可以写大主题,但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对创作者的叙事策略和语言功底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他希望作者最好不要带着情感倾向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写,他真诚鼓励各位作家、评论家,勇敢尝试,挑战更高难度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二、文艺批评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
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步伐,文艺评论同样要回应时代需要。李建华在“以文艺之光 铸时代之魂”的主题讲座中指出,文艺工作者们应着眼历史使命,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核心,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新时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把握时代、回答时代、引领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理论化。文艺评论家要创作伟大的文艺作品,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李建华强调,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它的特点主要有:(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实现了文艺理论从概念演绎到现实逻辑的研究范式的转型,实现了文艺理论从引进依赖到主体自信的认知模式的转变;(3)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对文艺理论的价值。习近平文艺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纲领,呈现了鲜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继承、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揭示了文艺作品作为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陈池瑜回顾了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指出大众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中的重大现象。陈池瑜教授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近现代文艺的发展。结合20世纪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新兴木刻、油画、年画等作品,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平民文学、大众艺术,改变了千年以来文人士大夫美术的方向,向大众美术方向发展的过程。大众化方向,不仅是对艺术学领域当代发展的认知和归纳,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大众化不是水平的低,而是艺术向更高层次的一个飞跃。
张德祥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主题讲座中,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心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进程作了详细的阐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他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他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依靠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现代化。“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些“共生”“共存”“共享”的理念突破了、超越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视野局限和观念局限,秉承着中华文明“厚德载物”的基因,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义理基石。随后,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打破了那种“现代等于西方化”的机械逻辑,打破了那种把西方现代化模式视为唯一模式、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视为唯一现代文明标准的教条。他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说自己的话,发自己的声,力求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确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牢牢掌握中华文明的审美权。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顾亚奇在“传统文化的视听表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传播”的主题讲座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倡用“技术美学”再造视听新时空新文本;二是中华文明现代传播的问题,中国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要对核心概念做自己的阐发;三是数字化技术赋能助力视听传播。深耕传统,链接当下,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借助现代科技转型赋能,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文艺现象。顾亚奇结合本人的学术成果,对传统文化的视听表达与传播这一文艺现象进行了漫谈式的讲授。强调评论家要把握好历史方位和当下时代需求;现代科技对于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创新与再造,以及其中的中华文化主体性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传播需要树立中国话语形态,建立中国整体史观。
三、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批评的新导向
时代的进步,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认识科技、了解科技、拥抱科技,成为文艺评论者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蔡新元“人工智能艺术的观念与途径”的主题讲座中,给学员们呈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文艺批评所遇到的新问题及文论批评范式的新转向。
蔡新元指出,我们碰到的不是技术带来的恐惧,而是当下社会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人工智能正在系统性地摧毁我们过去的认知。我们正面临一种困境,文学艺术体系所产生的骄傲和自豪感正在遭到毁灭性地摧毁。从20世纪开始,我们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带来的震荡。艺术家迎来“至暗”时刻。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的问题是它颠覆了我们工作的惯性,破坏了世界的确定性。其次,蔡教授举实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用技术抹平了所有人的基础。第三,人工智能已经大范围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结构和生存方式。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显学”。
他指出,艺术终结于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一定会产生新的艺术范式,包括观念、主体、对象、艺术家都在发生变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净化,人工智能真正考验的是我们的净化能力。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自洽环节,如果反叛人工智能就落伍了。现在真正引起恐慌的是艺术的恐慌。恐慌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艺术的历史。随后,他梳理了艺术发展史来论证这一观点。文艺评论正面临转型的问题,当代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把艺术已经异化成技术,不去讨论艺术本来的理想、创意、隐喻。
蔡新元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未来设计逻辑及未来设计教育,运用大量生动的人工智能作品案例展现人工智能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力,技术是重塑艺术的一种形式。他认为,重返意义已然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的重要内核,创意和审美是未来设计的核心。并提出设计和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创造力和表达力为基点,要在“智能”的加持下,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变化和挑战。
本次高研班共开展九场主题讲座,教学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美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等方面。此次学习不仅加深了学员们对文艺评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提升了学员们的专业素养和评论能力,激发了学员们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4-05-06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陈露芳 郑晓锋
2023年4月22日至26日,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文理学院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承办,长江文艺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九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在湖北襄阳召开。开幕式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高翔主持;湖北文理学院校长张彦铎,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雪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陈池瑜先后致辞;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悦做了最后讲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湖北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李建华,襄阳市文联副主席、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涂玉国,湖北文理学院文传学院院长、教授刘群,襄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定清等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高研班邀请了张德祥、陈池瑜、李建华、王彬彬、贺仲明、蔡新元、顾亚奇、汪申申、秦俑9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授课,就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问题和新情况给予了详细的剖析。
一、文艺评论基本问题的探讨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样式,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对于音乐评论而言,评论家评什么和怎么评,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西方音乐学会顾问、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汪申申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分析了音乐评论较少的原因。首先,用语言描述音乐是音乐评论遇到的第一个瓶颈;第二个瓶颈是专业与业余之间的隔阂,目前的音乐评论过于专业化,对于音乐评论家来说,用音乐评论的方式让不搞音乐的人能看懂是一个难题。随之,汪教授对“评什么”这一问题展开叙述。音乐评论的对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象是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物,狭义的对象是音乐作品及其创作和表演。大部分音乐评论的对象是后者。音乐评论是对音乐鉴赏的一种升华,在“怎么评”的问题上,他指出,一篇完整的音乐评论文章由三个“要件”组成,一是必须用文字对评论对象进行全面的描述;二是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判断,这是音乐评论的主体;三是评论者的观点,这是对音乐评论较高的要求,并以文章《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为范例,为学员们依次讲解音乐评论的三个“要件”。他强调,音乐评论达到好的效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听过音乐的人加深了对对象的了解,另外一种是把没有听过、没有看过所评音乐的读者吸引到音乐中去。音乐评论的衡量尺度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兼有,应当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对文学形式的认识固然重要,但对文学思想的深刻把握对于提升评论家的文学水平,更能体现其批评的深度。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仲明重点探讨了“文学中的思想”,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讲文学思想,文学思想是什么,如何获得文学思想,对当前中国文学思想的审视,如何获得文学思想的资源等方面。他深入探讨了文学思想的内涵,提出文学的本质为人学,应当持续追寻“真善美”,揭示生活本真。优秀的文学思想应当具备个性和深刻性,并通过实例进行了生动地阐释。而深刻和个性来源于民族文化,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他希望文艺工作者积极阅读民族文化经典著作,开拓视野,继承传统并进行现代转化,以获取深刻的思想资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作家要通过提升哲学素养来提升创造性,形成对世界、社会、人生独到的见解。
对于文学评论的具体方法而言,文本细读法一直是评论者阅读、评论文本的基本途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彬彬做了“作为批评方法的文本细读”的主题讲座和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做了“细阅读在文学评论中的实操案例剖析”的讲座。王彬彬结合具体文学案例指出,文学创作就是刻画入微,文学欣赏就是体贴入微。一个文学读者要具备文本细读的能力,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对语言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敏感;具有良好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丰富的常识。只有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才算得上真正的好作品,只有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一部优秀的作品要经得起细读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语言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经得起同一个人反复阅读,而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意味;可以让许多读者都读得如痴如醉,并且每一个读者的感受、理解都不尽相同。他强调,任何一部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都是能够让最优秀的欣赏者、研究者显示出自身审美局限的作品。王彬彬指出,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是把对作品的具体艺术感受,抽象为某种概念,上升为某种理论原则,演绎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应该体现为一种从内向外的、从下向上的理论创造。要在充分的审美感受和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把一些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本表现上升到某种概念和理论。秦俑突破了固有的以文本为对象的文学评论方式,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作品《如果猫会数数》,向大家分享了对细阅读在文学评论中的独特思考,对作品的设计与构思做出新的阐释。他认为,作家应多用客观叙事的笔法细致处理人物,以零度的语言去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运用传统理论概念评价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临境感与代入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的作用;小小说也可以写大主题,但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理清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对创作者的叙事策略和语言功底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他希望作者最好不要带着情感倾向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写,他真诚鼓励各位作家、评论家,勇敢尝试,挑战更高难度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二、文艺批评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
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步伐,文艺评论同样要回应时代需要。李建华在“以文艺之光 铸时代之魂”的主题讲座中指出,文艺工作者们应着眼历史使命,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为核心,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新时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把握时代、回答时代、引领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理论化。文艺评论家要创作伟大的文艺作品,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李建华强调,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它的特点主要有:(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实现了文艺理论从概念演绎到现实逻辑的研究范式的转型,实现了文艺理论从引进依赖到主体自信的认知模式的转变;(3)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对文艺理论的价值。习近平文艺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纲领,呈现了鲜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继承、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揭示了文艺作品作为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陈池瑜回顾了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指出大众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中的重大现象。陈池瑜教授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近现代文艺的发展。结合20世纪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新兴木刻、油画、年画等作品,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平民文学、大众艺术,改变了千年以来文人士大夫美术的方向,向大众美术方向发展的过程。大众化方向,不仅是对艺术学领域当代发展的认知和归纳,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大众化不是水平的低,而是艺术向更高层次的一个飞跃。
张德祥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主题讲座中,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心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进程作了详细的阐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他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因。他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依靠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现代化。“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甚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些“共生”“共存”“共享”的理念突破了、超越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视野局限和观念局限,秉承着中华文明“厚德载物”的基因,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义理基石。随后,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打破了那种“现代等于西方化”的机械逻辑,打破了那种把西方现代化模式视为唯一模式、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视为唯一现代文明标准的教条。他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说自己的话,发自己的声,力求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确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牢牢掌握中华文明的审美权。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顾亚奇在“传统文化的视听表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传播”的主题讲座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倡用“技术美学”再造视听新时空新文本;二是中华文明现代传播的问题,中国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要对核心概念做自己的阐发;三是数字化技术赋能助力视听传播。深耕传统,链接当下,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借助现代科技转型赋能,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文艺现象。顾亚奇结合本人的学术成果,对传统文化的视听表达与传播这一文艺现象进行了漫谈式的讲授。强调评论家要把握好历史方位和当下时代需求;现代科技对于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创新与再造,以及其中的中华文化主体性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融合传播需要树立中国话语形态,建立中国整体史观。
三、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批评的新导向
时代的进步,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认识科技、了解科技、拥抱科技,成为文艺评论者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蔡新元“人工智能艺术的观念与途径”的主题讲座中,给学员们呈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文艺批评所遇到的新问题及文论批评范式的新转向。
蔡新元指出,我们碰到的不是技术带来的恐惧,而是当下社会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人工智能正在系统性地摧毁我们过去的认知。我们正面临一种困境,文学艺术体系所产生的骄傲和自豪感正在遭到毁灭性地摧毁。从20世纪开始,我们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带来的震荡。艺术家迎来“至暗”时刻。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的问题是它颠覆了我们工作的惯性,破坏了世界的确定性。其次,蔡教授举实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用技术抹平了所有人的基础。第三,人工智能已经大范围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结构和生存方式。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显学”。
他指出,艺术终结于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一定会产生新的艺术范式,包括观念、主体、对象、艺术家都在发生变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净化,人工智能真正考验的是我们的净化能力。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自洽环节,如果反叛人工智能就落伍了。现在真正引起恐慌的是艺术的恐慌。恐慌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艺术的历史。随后,他梳理了艺术发展史来论证这一观点。文艺评论正面临转型的问题,当代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把艺术已经异化成技术,不去讨论艺术本来的理想、创意、隐喻。
蔡新元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未来设计逻辑及未来设计教育,运用大量生动的人工智能作品案例展现人工智能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力,技术是重塑艺术的一种形式。他认为,重返意义已然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的重要内核,创意和审美是未来设计的核心。并提出设计和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创造力和表达力为基点,要在“智能”的加持下,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变化和挑战。
本次高研班共开展九场主题讲座,教学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美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等方面。此次学习不仅加深了学员们对文艺评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提升了学员们的专业素养和评论能力,激发了学员们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