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个指导意见很有现实针对性,值得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文学批评颇多非议。不满意的问题有多个方面,最突出的是商业化的广告批评、庸俗化的人情批评。这些问题不仅见之于各式各样的新书炒作和应景式的作品研讨,包括为人们所诟病的“红包”批评等等,败坏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污染了文学创作的环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假文学批评之名进行的所谓文学批评活动,背离了文学文本,疏远了人民,把本来应该在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设桥梁、成为文学与社会中介物的文学批评,变成了某些批评家叫卖式的吆喝,或某些批评家小圈子沙龙式的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
当前,文学批评是以批评家为本位,还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位,是我们亟需面对的问题。文学批评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即“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人民,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文学批评史上,尤其是在具有公共文学空间的近现代社会,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从来就是引领公众的一种社会力量。我国从近代社会改良到现代社会革命,文学批评都充当了开启民智、唤醒觉悟的工具,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时期则成了战斗的武器和号角。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当代的一些“红色经典”,如《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和《红岩》等,也只是一些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却不可能让人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更不可能激励今人的革命精神和斗志。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有该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该时代读者公众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作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圈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对批评对象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的类比。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自然与人民相去遥远,人民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艺评论与文艺评论家就频繁“失语”和“缺席”。这种“失语”和“缺席”,其原因是许多评论家的文艺评论疏远了人民。要治愈这种“失语”症,恢复“在场”状态,让文艺评论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既是有效的又是有生命力的,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人民,这也是繁荣当下文艺评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於可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1-09-29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於可训
《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个指导意见很有现实针对性,值得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文学批评颇多非议。不满意的问题有多个方面,最突出的是商业化的广告批评、庸俗化的人情批评。这些问题不仅见之于各式各样的新书炒作和应景式的作品研讨,包括为人们所诟病的“红包”批评等等,败坏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污染了文学创作的环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假文学批评之名进行的所谓文学批评活动,背离了文学文本,疏远了人民,把本来应该在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设桥梁、成为文学与社会中介物的文学批评,变成了某些批评家叫卖式的吆喝,或某些批评家小圈子沙龙式的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
当前,文学批评是以批评家为本位,还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位,是我们亟需面对的问题。文学批评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即“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人民,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在文学批评史上,尤其是在具有公共文学空间的近现代社会,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从来就是引领公众的一种社会力量。我国从近代社会改良到现代社会革命,文学批评都充当了开启民智、唤醒觉悟的工具,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时期则成了战斗的武器和号角。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当代的一些“红色经典”,如《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和《红岩》等,也只是一些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却不可能让人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更不可能激励今人的革命精神和斗志。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有该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该时代读者公众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作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圈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对批评对象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的类比。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自然与人民相去遥远,人民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艺评论与文艺评论家就频繁“失语”和“缺席”。这种“失语”和“缺席”,其原因是许多评论家的文艺评论疏远了人民。要治愈这种“失语”症,恢复“在场”状态,让文艺评论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既是有效的又是有生命力的,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人民,这也是繁荣当下文艺评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於可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