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阳台》:制度力量和人性温暖

发布时间: 2021-05-28 来源: 湖北日报 作者: 胡一峰 [关闭窗口]

足以抵御最深重灾难的,是最质朴的人性。看完湖北省文联出品、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组织拍摄的微电影《阳台》,我心里突然冒出这句话来。这部影片以阳台”为名,耐人寻味。阳台本是窗口地方不大,却是人们观看世界与之交流的场所,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作为一部影片,《阳台》以小视角切入,视野不出几幢单元楼,人物只三五个,故事也不复杂。小女孩欣欣的妈妈曼玲因为感染住进了医院,同楼的周奶奶把独自在家的欣接到自己家中照顾;周奶奶的儿子素问是一位医生,在抗击疫情中被感染,不幸牺性

但是,影片的时间跨度颇大,以三十分钟的时长涵括从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到“解封”的数月时间。更重要的是,片中的人物和细节,动着观者的思绪和精神抵达丰厚而开阔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有多条“支线”的故事。这些“支线”没有展开,但确定无误地指向各自关键词,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比如,片中的周奶奶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广东工作,儿子是大夫。周奶奶的丈夫已经去世,也是一名大夫子是子承父业,他的名字“素问”有意趣,来自最古老的中医典籍。这里有医者的职业传承,也有仁术仁心的精神赓续。再如,周奶奶和欣欣互相照料,又让人感受到勇气的传递。在这个意义上,我愿意把《阳台》本身看作一个“阳台”,从这里看到广阔的世界,品味多样的主题,感受人性之光的照拂。

对于微电影而言,结构和细书无疑是为重要的《阳台)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周奶奶和欣欣,一个老、一个小,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需要保护的人群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人性的本能。当影片把叙事的中心聚焦在这一老一小身上,疫情帯给社会的震荡和危机更集中地呈现出来,推动着观者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影片的共情能力也随之増强。

影片还把地域文化密码埋藏在细节之中,其处理值得称道。比如,莲藕排骨汤的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故事开头,欣欣思念妈妈,和周奶奶说想喝莲藕排骨汤,周奶奶说排骨还要再晒几天才好。作为观众,我们的视线随之转向阳光上挂着的排骨,一份对团圆的期待在心中滋长。当素问确诊后,戏剧冲突进入高潮,故事的气氛紧张起来。此时,周奶奶做了一份莲排骨汤。她使出全力剁排骨的细节在片中强调呈现,那双略微颤抖却依然有力的手,传递出这位老人内心的焦虑,但更多的是不屈的坚强。最后,解封时刻来临,周奶奶再一次坐在阳台上,轻轻挥着扇子,炖着一份莲藕排骨汤,氛围安宁平和,如走向正常的生活。阳台下,欣欣和妈妈沐浴着阳光,迎着一位男子走去,欣欣着“爸爸”虽然影片只借欣欣的口提到过妈妈一直不开心,没有刻意交代这个家庭内在的矛盾,但这个小场景足以我们意会,疫情的经历改变了欣欣的父母,让他们更加懂得如何面对自我,如何与生活和解。

颇见艺术匠心的细节还有影片中交织出现的四种声音。一种是电视里播放新闻的声音,它勾勒出这几撞单元楼之外的世界,告诉人们武汉新冠疫情和防疫工作的整体进展一种是小区居民在夜高唱国歌的声音,宣示着强大的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为《阳台》叙事的稳定前行提供了底座,也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家国底色。相较而言,另外两种声音富有“地方性”和“个体性”。一种是片中演员说的武汉方言,干脆利落,流露出“不服周”的倔强。特是负责防疫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本有可能被想象为外部控制力量的象征,但方言的运用,却直观地喻示人们身陷疫情者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另一种是汉剧的声音,那位在阳台上唱汉剧的老者,代表着文化的坚守,也体现出艺术的力量,特別是当汉剧的激品汇入国歌的雄,地域情和家国心融汇在了一起,制度性的力量鮮明地呈现出来。这种力量植根于最质朴的人性,又使其得以最稳固的表达。

文艺是无言之教。中华美学更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也是《阳台》的美学特色。它所表现的题材是重大的,内蕴的感情是激烈澎湃的,但叙述是平静含蓄、隐忍而生活化的。文艺作品的内容固然表现主题,形式也传递着思绪。《阳台》的处理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也深化了其思想内涵。我想,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事件,或许几百上会遭遇一次。然而,在凡人际遇里,我们总会碰到这那样的艰难,生活也总面临或大或小的矛盾。而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周奶奶、素问这样的人,他们如夜里的幽光、边的劲草,朴实地生活着,以个体的肩膀扛起共同的担当,用信心、善良和爱,照身边人的阳台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微电影《阳台》:制度力量和人性温暖

发表时间:2021-05-28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胡一峰

足以抵御最深重灾难的,是最质朴的人性。看完湖北省文联出品、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组织拍摄的微电影《阳台》,我心里突然冒出这句话来。这部影片以阳台”为名,耐人寻味。阳台本是窗口地方不大,却是人们观看世界与之交流的场所,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作为一部影片,《阳台》以小视角切入,视野不出几幢单元楼,人物只三五个,故事也不复杂。小女孩欣欣的妈妈曼玲因为感染住进了医院,同楼的周奶奶把独自在家的欣接到自己家中照顾;周奶奶的儿子素问是一位医生,在抗击疫情中被感染,不幸牺性

但是,影片的时间跨度颇大,以三十分钟的时长涵括从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到“解封”的数月时间。更重要的是,片中的人物和细节,动着观者的思绪和精神抵达丰厚而开阔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有多条“支线”的故事。这些“支线”没有展开,但确定无误地指向各自关键词,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比如,片中的周奶奶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广东工作,儿子是大夫。周奶奶的丈夫已经去世,也是一名大夫子是子承父业,他的名字“素问”有意趣,来自最古老的中医典籍。这里有医者的职业传承,也有仁术仁心的精神赓续。再如,周奶奶和欣欣互相照料,又让人感受到勇气的传递。在这个意义上,我愿意把《阳台》本身看作一个“阳台”,从这里看到广阔的世界,品味多样的主题,感受人性之光的照拂。

对于微电影而言,结构和细书无疑是为重要的《阳台)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周奶奶和欣欣,一个老、一个小,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需要保护的人群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人性的本能。当影片把叙事的中心聚焦在这一老一小身上,疫情帯给社会的震荡和危机更集中地呈现出来,推动着观者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之中,影片的共情能力也随之増强。

影片还把地域文化密码埋藏在细节之中,其处理值得称道。比如,莲藕排骨汤的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故事开头,欣欣思念妈妈,和周奶奶说想喝莲藕排骨汤,周奶奶说排骨还要再晒几天才好。作为观众,我们的视线随之转向阳光上挂着的排骨,一份对团圆的期待在心中滋长。当素问确诊后,戏剧冲突进入高潮,故事的气氛紧张起来。此时,周奶奶做了一份莲排骨汤。她使出全力剁排骨的细节在片中强调呈现,那双略微颤抖却依然有力的手,传递出这位老人内心的焦虑,但更多的是不屈的坚强。最后,解封时刻来临,周奶奶再一次坐在阳台上,轻轻挥着扇子,炖着一份莲藕排骨汤,氛围安宁平和,如走向正常的生活。阳台下,欣欣和妈妈沐浴着阳光,迎着一位男子走去,欣欣着“爸爸”虽然影片只借欣欣的口提到过妈妈一直不开心,没有刻意交代这个家庭内在的矛盾,但这个小场景足以我们意会,疫情的经历改变了欣欣的父母,让他们更加懂得如何面对自我,如何与生活和解。

颇见艺术匠心的细节还有影片中交织出现的四种声音。一种是电视里播放新闻的声音,它勾勒出这几撞单元楼之外的世界,告诉人们武汉新冠疫情和防疫工作的整体进展一种是小区居民在夜高唱国歌的声音,宣示着强大的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为《阳台》叙事的稳定前行提供了底座,也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家国底色。相较而言,另外两种声音富有“地方性”和“个体性”。一种是片中演员说的武汉方言,干脆利落,流露出“不服周”的倔强。特是负责防疫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本有可能被想象为外部控制力量的象征,但方言的运用,却直观地喻示人们身陷疫情者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另一种是汉剧的声音,那位在阳台上唱汉剧的老者,代表着文化的坚守,也体现出艺术的力量,特別是当汉剧的激品汇入国歌的雄,地域情和家国心融汇在了一起,制度性的力量鮮明地呈现出来。这种力量植根于最质朴的人性,又使其得以最稳固的表达。

文艺是无言之教。中华美学更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也是《阳台》的美学特色。它所表现的题材是重大的,内蕴的感情是激烈澎湃的,但叙述是平静含蓄、隐忍而生活化的。文艺作品的内容固然表现主题,形式也传递着思绪。《阳台》的处理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也深化了其思想内涵。我想,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事件,或许几百上会遭遇一次。然而,在凡人际遇里,我们总会碰到这那样的艰难,生活也总面临或大或小的矛盾。而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周奶奶、素问这样的人,他们如夜里的幽光、边的劲草,朴实地生活着,以个体的肩膀扛起共同的担当,用信心、善良和爱,照身边人的阳台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