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出“战疫·正青春”专栏故事篇第四辑,讲述江西、贵州、黑龙江援鄂医疗队的“90”后付苑歆、王治美和郭哲的战疫故事!
我们是90后 宋建春 摄
与长江留影 史栋华 摄
战疫·正青春
专栏故事篇第四辑
付苑歆:
青春正芳华,莫负好时光。
在江西援随医疗队389名“白衣战士”中,女性占三分之二,其中,有一支特别年轻的生力军,她们的共同标签就是“90后”。集结号一吹响,爱说爱笑爱美的她们,勇披“战袍”,无畏无惧,慷慨“逆行”,在战“疫”前线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3月5日16时50分,付苑歆和她的队友准时出现在湖北随县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的换衣间。
付 苑 歆
防护服、胶鞋、手套、护目镜、口罩……尽管已经非常熟练,但严格按照流程穿戴好,她仍然花了20多分钟。“第一次全副武装后,发现自己好像‘大白’。”她笑着,眼里闪着光。
由信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转换为援随医疗战士,她已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奋战了一个月之久。“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帮上了忙,没有添乱。”她的言语间透着自豪。一个多月前,每每看到各地医护人员出征武汉的新闻,24岁的她,“总是感觉热血沸腾,我也想去,想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所以,当医院一发出通知,她就第一时间报了名,对父母先斩后奏。“看到我的工作照片,家人在叮嘱之余,也为我感到骄傲。”
2月9日,她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心里多少有些忐忑、紧张,但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淡定一些,不能让患者看出来。”她补充道,“虽然经过了培训,但真正开始面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人,说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话。不过,这种恐惧一闪而过,容不得我们退缩。”
付苑歆在工作中
“要说病房里有哪些困难?口渴也算吧!”她直爽地回答。如果上小晚班——17时30分至次日凌晨1时,她从中午饭后就不敢喝水,“因为实在是不习惯穿纸尿裤,万一上班中途想上厕所就麻烦了。渴了,就咽咽口水,润润喉咙,熬到半夜时,真是口干舌燥。不过,女战士适应力很强!”举起拳头,她笑了。
实际上,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在护目镜、口罩等重重遮挡下,戴着两层手套,打针、抽血、量体温……这些平日轻而易举的操作,这时都显得笨拙、艰难。让付苑歆觉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每次都能一针见血,没有让病人多遭罪。”她的声音响亮。
在病房里,学着前辈们救人的她们,也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在隔离病区,拖地、消杀等工作都要护理人员完成,“穿上防护服干这些活,不到10分钟就开始喘粗气。患者们看在眼里,体谅在心里。“真的好感谢你们!从那么远过来护理我们,在家你们也是父母的‘心尖肉’啊!”听到这些话,付苑歆和她的小伙伴们都会心头一热,分外温暖。后来,轻症病房的卫生,都是患者自己动手。
付苑歆在给患者抽血中
2月6日22时,在出征临上飞机的那刻,她在朋友圈写道——“非典”那年,我7岁,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现在有幸成为一名医护人员,这一次,换我们保护世界……
图文:杜培清
王治美:
在时间的生命线上闪光
“我的第一个偶像,就是南丁格尔”
今年26岁的王治美,当白衣天使已有6个年头了。
她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南丁格尔是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的第一个偶像。没想到她也和南丁格尔一样上了战场,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不同凡响的特殊战场:抗击疫情战。当她得知湖北疫情严重亟需医护人员支援抗疫一线的情况时,主动地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准备随时待命。
王治美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当她把消息告诉家里人时,谁都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心意已决的她。临行前,妈妈一直抓着她的手不放:你这个犟娃子,怎么说你才好呢——你可得好好的!
在病房中忙碌工作的王治美
1月27日,王治美作为贵州省驰援鄂州的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奔赴到第一个“战场”——鄂钢医院,接受了第一个任务——消毒。她长的娇小,身高不到一米六,可消毒药水箱足足有40斤重,不一会就汗流浃背。由于身体过度的透支,一时缺氧,人有些晕转起来,咬着牙,硬是坚持到了交班的时候。回寝室后,她才发现自己的双肩上被勒出了一道道的血印子。
奋战一周后,从普通病房到了重症医学科。每天打针、输液、配药,打扫病房卫生、喷洒消毒,还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翻身……这一切近乎碎片化的繁琐而重复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王治美毫无怨言。
忙碌的她,每每被患者追问:“小护士,你从哪里来啊?”
“贵州!我是贵州医疗队的。”
准备消毒工作的王治美
“一分一秒,都是以死扛的力量救死扶伤”
ICU病房内,血透仪都是为病情很重的患者准备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有闪失。
有一天,为了救治一个高危病人,从深夜22:30到翌日06:30,王治美一直守在床前,“死盯”着血透仪。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通常值班为6小时,但她却连续超负荷地工作了整整10个小时。
“当时特别想上厕所,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啊,最后还是扛过来了。”王治美说话的语气带有几分羞涩。有了这次体会,她每天只吃两顿饭,轮到自己当班的时候,更是不敢多吃。
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王治美也常常跟病人说说话、鼓鼓劲。记忆尤深的是,有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子做血液透析,不能说话,王治美就轻轻地呼喊她的名字,不停地鼓励她。
“虽然不知道她能不能听见,但是我要这么做。”王治美的话充满了温暖和爱。
“我长大了,可以保护别人了”
王治美先后转战“三个战场”,从鄂钢医院到ICU病房,最后到了鄂州市中心医院,每一个地方都是压担子,上坎子,先后护理了近五十位患者。她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那些治愈的、或者重症转轻的病人,带着笑容从这儿离开,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还记得第一个转出重症病房的是一位大哥,别提有多么的激动和高兴了。
3月10日那一天,是个特别晴朗的好日子。40多个热血青年突击入党,他们一个个紧握拳头,在党旗下宣读自己的誓言。当天,王治美站到了这个无上光荣的特殊行列,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人生当中有很多个晴天,也会有很多个雨天,不管是什么天,都要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用她的话来诠释就是:我是一名90后,但我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在这次抗疫战中,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90后”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一代,也告诉大家“90后”已经长大了,成为可以保护别人的人!”
在鄂州凤凰山庄瞬间留影的王治美
“妈妈的味道,鄂州的味道”
王治美是个大姑娘了,但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都是个孩子。可当妈妈的也有自己的碎碎念:别老是工作忙啊忙的,都这么大了,还单着,小心嫁不出去哟。王治美撒着娇说:那好嘛,我就和你过一辈子!
城春草木深,一别两依依。说真的,到鄂州来,王治美一直特别怀念家乡,尤其是妈妈的味道:平日里,在云蒸霞蔚的苗寨里,吃一碗妈妈做的松针熏肉,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一回去,鄂州的莲藕汤又在梦乡里回荡。3月20日,王治美完成了长达53天的一线抗“疫”战,踏上了返程路。鄂州为凯旋归来的英雄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场面,每一个车身上的一条条横幅分外醒目,映入眼帘:谢谢您,为鄂州拼过命!王治美和队友们戴着口罩,泪流满面,她觉得,能够站在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列当中,感到由衷的自豪。
不久前,她还收获到了一份殊荣: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图文:朱寒霜
郭哲:
最想看到你们的笑容
郭哲,90后,黑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孝感医疗队队员、伊春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来到湖北孝感后,他被安排到应城市中医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重症病房工作。
“从伊春出发来孝感的,来到这就是为了尽一份力。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和使命。”郭哲说。每天差不多工作到凌晨2时才下班,消毒、脱掉厚厚的防护服,再消毒,做好个人清洁,回到酒店洗完澡,已是凌晨4时。
湖北摄影家为郭哲拍摄照片 毛峰 摄
2月11日,郭哲瞒着80多岁的奶奶惜别母亲、妻子和刚刚2周岁的儿子毅然随队出征不远千里来到孝感帮助应城人民抗击疫情“非常想家,想家人,有时做梦会梦见,2岁的儿子非常懂事……”提到家人,郭哲声音有些低沉每当视频时纵有太多的不舍可看到儿子稚嫩阳光的小脸郭哲心中的坚强和乐观陡增……
郭哲负责的病区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身体乏力,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极易发生变化,需要24小时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除正常的医护治疗外,每隔1个小时要给患者按摩身体,喂饭喂水、处理大小,擦洗身体,也都由他和同事完成。
郭哲在抗疫一线
“我们这里是疫区的第一线,最前沿,为避免感染,每次进入病房前,做好个人防护等准备工作很重要,要穿三层厚厚的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口罩,对裸露出来的皮肤,还要用胶带粘住。”郭哲说,这样厚重的防护装备一层一层套在身上,非常闷热,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没有片刻休息的工作6个小时,完全是靠毅力在坚持。
为了节约装备、节省时间,郭哲和同事们中间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否则防护服就报废了。身处异地郭哲从刚来的时候在饮食、气温、与人交流等方面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一次又一次被感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生活服务保障上,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想尽一切的办法为我们改善伙食,每天换着花样做我们喜欢吃的,需要什么随时送到,让我们很感动。在医院里,从患者到当地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特别的热情。” 郭哲说。
郭哲在认真记录病人相关数据
令郭哲难以忘怀的,是接触的一位40多岁的男患者,当他得知郭哲来自2000公里之外的黑龙江伊春时,眼含热泪,伸出大拇指,用微弱的声音对郭哲说,“黑龙江好、伊春好,你们来了,我有信心了,真心感谢黑龙江,感谢你们……”
因为病房都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有的患者情绪波动大,心理容易崩溃,给治疗带来困难。做好护理的同时,郭哲他们还要为患者做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就在前几天,病房里一位86岁的老大爷,因为肺部还有炎症没有吸收,情绪焦虑,家人又不能在身边陪伴,出现不配合治疗想轻生的举动。郭哲耐心地陪着老人说了近2个小时的话,疏导老人的心理,承诺帮他联系家属,树立信心,安心治病,老人才放下心理负担,情绪终于稳定。“现在情况越来越好,患者的总量越来越少,总体形势在变好。” 对战胜疫情,郭哲信心满满的说。
郭哲 毛峰 摄
正如郭哲在日志里写的:“我相信,我们众志成城,很快就会战胜疫情,我们一定会保全大家回到小家。希望某一天有机会我还会回到这里,来看看藏在口罩后,可爱的你们,看看你们璀璨的笑脸,那时候,我们讨论的不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把酒言欢,唠唠家常……”
文:伍洪涛 王德强 图:毛峰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
今天推出“战疫·正青春”专栏故事篇第四辑,讲述江西、贵州、黑龙江援鄂医疗队的“90”后付苑歆、王治美和郭哲的战疫故事!
我们是90后 宋建春 摄
与长江留影 史栋华 摄
战疫·正青春
专栏故事篇第四辑
付苑歆:
青春正芳华,莫负好时光。
在江西援随医疗队389名“白衣战士”中,女性占三分之二,其中,有一支特别年轻的生力军,她们的共同标签就是“90后”。集结号一吹响,爱说爱笑爱美的她们,勇披“战袍”,无畏无惧,慷慨“逆行”,在战“疫”前线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3月5日16时50分,付苑歆和她的队友准时出现在湖北随县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的换衣间。
付 苑 歆
防护服、胶鞋、手套、护目镜、口罩……尽管已经非常熟练,但严格按照流程穿戴好,她仍然花了20多分钟。“第一次全副武装后,发现自己好像‘大白’。”她笑着,眼里闪着光。
由信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转换为援随医疗战士,她已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奋战了一个月之久。“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帮上了忙,没有添乱。”她的言语间透着自豪。一个多月前,每每看到各地医护人员出征武汉的新闻,24岁的她,“总是感觉热血沸腾,我也想去,想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所以,当医院一发出通知,她就第一时间报了名,对父母先斩后奏。“看到我的工作照片,家人在叮嘱之余,也为我感到骄傲。”
2月9日,她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心里多少有些忐忑、紧张,但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淡定一些,不能让患者看出来。”她补充道,“虽然经过了培训,但真正开始面对新冠肺炎确诊病人,说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话。不过,这种恐惧一闪而过,容不得我们退缩。”
付苑歆在工作中
“要说病房里有哪些困难?口渴也算吧!”她直爽地回答。如果上小晚班——17时30分至次日凌晨1时,她从中午饭后就不敢喝水,“因为实在是不习惯穿纸尿裤,万一上班中途想上厕所就麻烦了。渴了,就咽咽口水,润润喉咙,熬到半夜时,真是口干舌燥。不过,女战士适应力很强!”举起拳头,她笑了。
实际上,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在护目镜、口罩等重重遮挡下,戴着两层手套,打针、抽血、量体温……这些平日轻而易举的操作,这时都显得笨拙、艰难。让付苑歆觉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每次都能一针见血,没有让病人多遭罪。”她的声音响亮。
在病房里,学着前辈们救人的她们,也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在隔离病区,拖地、消杀等工作都要护理人员完成,“穿上防护服干这些活,不到10分钟就开始喘粗气。患者们看在眼里,体谅在心里。“真的好感谢你们!从那么远过来护理我们,在家你们也是父母的‘心尖肉’啊!”听到这些话,付苑歆和她的小伙伴们都会心头一热,分外温暖。后来,轻症病房的卫生,都是患者自己动手。
付苑歆在给患者抽血中
2月6日22时,在出征临上飞机的那刻,她在朋友圈写道——“非典”那年,我7岁,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现在有幸成为一名医护人员,这一次,换我们保护世界……
图文:杜培清
王治美:
在时间的生命线上闪光
“我的第一个偶像,就是南丁格尔”
今年26岁的王治美,当白衣天使已有6个年头了。
她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南丁格尔是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的第一个偶像。没想到她也和南丁格尔一样上了战场,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不同凡响的特殊战场:抗击疫情战。当她得知湖北疫情严重亟需医护人员支援抗疫一线的情况时,主动地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准备随时待命。
王治美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当她把消息告诉家里人时,谁都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心意已决的她。临行前,妈妈一直抓着她的手不放:你这个犟娃子,怎么说你才好呢——你可得好好的!
在病房中忙碌工作的王治美
1月27日,王治美作为贵州省驰援鄂州的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奔赴到第一个“战场”——鄂钢医院,接受了第一个任务——消毒。她长的娇小,身高不到一米六,可消毒药水箱足足有40斤重,不一会就汗流浃背。由于身体过度的透支,一时缺氧,人有些晕转起来,咬着牙,硬是坚持到了交班的时候。回寝室后,她才发现自己的双肩上被勒出了一道道的血印子。
奋战一周后,从普通病房到了重症医学科。每天打针、输液、配药,打扫病房卫生、喷洒消毒,还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翻身……这一切近乎碎片化的繁琐而重复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王治美毫无怨言。
忙碌的她,每每被患者追问:“小护士,你从哪里来啊?”
“贵州!我是贵州医疗队的。”
准备消毒工作的王治美
“一分一秒,都是以死扛的力量救死扶伤”
ICU病房内,血透仪都是为病情很重的患者准备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有闪失。
有一天,为了救治一个高危病人,从深夜22:30到翌日06:30,王治美一直守在床前,“死盯”着血透仪。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通常值班为6小时,但她却连续超负荷地工作了整整10个小时。
“当时特别想上厕所,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啊,最后还是扛过来了。”王治美说话的语气带有几分羞涩。有了这次体会,她每天只吃两顿饭,轮到自己当班的时候,更是不敢多吃。
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王治美也常常跟病人说说话、鼓鼓劲。记忆尤深的是,有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子做血液透析,不能说话,王治美就轻轻地呼喊她的名字,不停地鼓励她。
“虽然不知道她能不能听见,但是我要这么做。”王治美的话充满了温暖和爱。
“我长大了,可以保护别人了”
王治美先后转战“三个战场”,从鄂钢医院到ICU病房,最后到了鄂州市中心医院,每一个地方都是压担子,上坎子,先后护理了近五十位患者。她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那些治愈的、或者重症转轻的病人,带着笑容从这儿离开,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还记得第一个转出重症病房的是一位大哥,别提有多么的激动和高兴了。
3月10日那一天,是个特别晴朗的好日子。40多个热血青年突击入党,他们一个个紧握拳头,在党旗下宣读自己的誓言。当天,王治美站到了这个无上光荣的特殊行列,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人生当中有很多个晴天,也会有很多个雨天,不管是什么天,都要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用她的话来诠释就是:我是一名90后,但我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在这次抗疫战中,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90后”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一代,也告诉大家“90后”已经长大了,成为可以保护别人的人!”
在鄂州凤凰山庄瞬间留影的王治美
“妈妈的味道,鄂州的味道”
王治美是个大姑娘了,但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都是个孩子。可当妈妈的也有自己的碎碎念:别老是工作忙啊忙的,都这么大了,还单着,小心嫁不出去哟。王治美撒着娇说:那好嘛,我就和你过一辈子!
城春草木深,一别两依依。说真的,到鄂州来,王治美一直特别怀念家乡,尤其是妈妈的味道:平日里,在云蒸霞蔚的苗寨里,吃一碗妈妈做的松针熏肉,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一回去,鄂州的莲藕汤又在梦乡里回荡。3月20日,王治美完成了长达53天的一线抗“疫”战,踏上了返程路。鄂州为凯旋归来的英雄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场面,每一个车身上的一条条横幅分外醒目,映入眼帘:谢谢您,为鄂州拼过命!王治美和队友们戴着口罩,泪流满面,她觉得,能够站在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列当中,感到由衷的自豪。
不久前,她还收获到了一份殊荣: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图文:朱寒霜
郭哲:
最想看到你们的笑容
郭哲,90后,黑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孝感医疗队队员、伊春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来到湖北孝感后,他被安排到应城市中医医院新冠肺炎救治重症病房工作。
“从伊春出发来孝感的,来到这就是为了尽一份力。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和使命。”郭哲说。每天差不多工作到凌晨2时才下班,消毒、脱掉厚厚的防护服,再消毒,做好个人清洁,回到酒店洗完澡,已是凌晨4时。
湖北摄影家为郭哲拍摄照片 毛峰 摄
2月11日,郭哲瞒着80多岁的奶奶惜别母亲、妻子和刚刚2周岁的儿子毅然随队出征不远千里来到孝感帮助应城人民抗击疫情“非常想家,想家人,有时做梦会梦见,2岁的儿子非常懂事……”提到家人,郭哲声音有些低沉每当视频时纵有太多的不舍可看到儿子稚嫩阳光的小脸郭哲心中的坚强和乐观陡增……
郭哲负责的病区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身体乏力,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极易发生变化,需要24小时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除正常的医护治疗外,每隔1个小时要给患者按摩身体,喂饭喂水、处理大小,擦洗身体,也都由他和同事完成。
郭哲在抗疫一线
“我们这里是疫区的第一线,最前沿,为避免感染,每次进入病房前,做好个人防护等准备工作很重要,要穿三层厚厚的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口罩,对裸露出来的皮肤,还要用胶带粘住。”郭哲说,这样厚重的防护装备一层一层套在身上,非常闷热,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没有片刻休息的工作6个小时,完全是靠毅力在坚持。
为了节约装备、节省时间,郭哲和同事们中间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否则防护服就报废了。身处异地郭哲从刚来的时候在饮食、气温、与人交流等方面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一次又一次被感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生活服务保障上,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想尽一切的办法为我们改善伙食,每天换着花样做我们喜欢吃的,需要什么随时送到,让我们很感动。在医院里,从患者到当地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特别的热情。” 郭哲说。
郭哲在认真记录病人相关数据
令郭哲难以忘怀的,是接触的一位40多岁的男患者,当他得知郭哲来自2000公里之外的黑龙江伊春时,眼含热泪,伸出大拇指,用微弱的声音对郭哲说,“黑龙江好、伊春好,你们来了,我有信心了,真心感谢黑龙江,感谢你们……”
因为病房都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有的患者情绪波动大,心理容易崩溃,给治疗带来困难。做好护理的同时,郭哲他们还要为患者做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就在前几天,病房里一位86岁的老大爷,因为肺部还有炎症没有吸收,情绪焦虑,家人又不能在身边陪伴,出现不配合治疗想轻生的举动。郭哲耐心地陪着老人说了近2个小时的话,疏导老人的心理,承诺帮他联系家属,树立信心,安心治病,老人才放下心理负担,情绪终于稳定。“现在情况越来越好,患者的总量越来越少,总体形势在变好。” 对战胜疫情,郭哲信心满满的说。
郭哲 毛峰 摄
正如郭哲在日志里写的:“我相信,我们众志成城,很快就会战胜疫情,我们一定会保全大家回到小家。希望某一天有机会我还会回到这里,来看看藏在口罩后,可爱的你们,看看你们璀璨的笑脸,那时候,我们讨论的不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把酒言欢,唠唠家常……”
文:伍洪涛 王德强 图:毛峰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