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艺术部支部 曾薇】文艺红蔫常驻 浩荡风光相候

发布时间: 2018-07-13 来源: 湖北文艺网 作者: 曾薇 [关闭窗口]

展览艺术部支部 曾薇

各位领导、师长、同仁: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文艺红蔫常驻 浩荡风光相候”。首先讲两件亲历的故事:

2016年11月30日凌晨,距离全国第十次文代会只有几个小时,北京的冬夜变得紧张起来,此次会议的特邀代表、著名表演艺术家夏菊花老人颈椎病突然加重。我们迅速赶往夏老师房间,老人已经头晕眼花、话语含糊,整个人僵在床上。医生安排她吃下药后,问她是否继续参会,她缓慢却坚定地点头。虽然病情一再反复,但老人愣是咬着牙坚持参加完了全程的会议。记得刚进文联第一次探望这位杂技皇后时的情景,当时的她说话爽朗利落,从容淡定,已然将多年艰难困苦内化为了心中的气度。在她的家中,那些黑白照片是这位传奇女性走过的不平凡的一生,即使“三死而后生”,她跟我说她“从未怨过”。这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一往情深,是她对这个时代给予文艺崇高地位的感恩。

另一个故事是在一个诗歌的夜晚。在众人的喧闹中,老诗人慢慢站起身,他的背后是群山,群山之下是江河,群山之巅是明月。诗人的声音低沉,他静静地读着,读着那首他喜爱的埃里迪斯的《疯狂的石榴树》。整个夜色都沉静下去了,欢快的手风琴停下来,踢他的舞步停下来。这不再是布尔乔亚的舞场,却变成了诗歌的圣殿。老人的白发被江风吹得凌乱,他的表情虔敬的有些悲伤,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他是在向那个远去的伤痕年代,那个黄金的诗歌年代致敬,数十年如一日,他用诗歌艺术坚持住了人格的纯粹、良善与包容。

在文联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有幸接触了这些文艺名家,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无论时运如何动荡变化,文艺在他们的心中犹如神祇,绝对不因外在的贬损诋毁而有丝毫动摇。

中国古代《墨经》里讲“力,行之所由奋也。”物体之所以可以奋起运动是因为力的存在。今天我们在这里谈为文艺事业“出力”,是源于对文艺和文艺事业“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情怀,是对艺术由衷的敬畏,对艺术家由衷的尊敬。我们的时代极容易沾染锱铢必较之心,如果没有一份感恩、一丝敬畏,谈何“出力”?对事业有情怀、有信念,有担当、有忠诚,才会让“出力”成为一种高度的自觉。

2017年年初,按照省文联党组要求,我正式成为展览艺术部的一员,同时也作为省文联驻村工作队队员赴孝感宣化店镇陈河村开展扶贫工作,展览艺术部支部领导对我驻村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在家党员与同事在此期间分担了很多工作重担,佳绩连连。一年的驻村工作,让我深刻体验了总书记“走出方寸天地,跃进大千世界”的号召。工作队吃住在村,我们走村访户了解情况想办法,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直面土地直面农民直面贫困,深深感到“自我”力量的渺小和不足,但依靠着省文联13个党支部、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们,我们整合资源,文艺扶贫特色鲜明,陈河村的脱贫之路也越走越宽广。其间每一个文联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扶贫工作充分证明文艺并不是茶余饭后的情调,它可以使人壮怀激烈、体察民间疾苦、看万千歌哭后仍然保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文艺工作者心中不是只有艺术创作的“自我”,更有社会责任的“大我”。一花独放不是春,文联工作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无数个“小我”才成就了文艺事业的繁荣。

文艺事业需要一批肯使劲儿但更会使劲儿的人。“如何出彩”?沉潜内心,抓紧学习。召政主席多次在讲座中谈到自己的创作体悟。他在写《大金王朝》时为了感受寒冬金戈铁马,在烈烈北风中站了几个小时来测算当时的风速;在写《张居正》时拒绝了更优渥的机会,认定自己是“吃写作这碗饭”的,于是就去坐冷板凳。这就是沉潜内心。古人说定方能生慧,由此才言及学习。对于年轻人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对文艺的认识、二是对文艺家的了解、三是对自我的定位。首先,对文艺的认识,应当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强。初来文联,我接触了各式各样的文艺类别,但具体到各文艺却是浅尝辄止的。今年我进入美术协会工作,响应美协的学习传统,开始系统看美术专著,领导同事给予我很多帮助,系统学习使我更好地在岗位上开展工作。其次,对文艺家的了解。文联的重要工作是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家,对文艺家了解,就要了解他们的作品,能够与之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艺之家。第三是自我的定位。从青年干部学习班到文联问题整改再到文艺项目的意见征集,和许多新来年轻人一样,我们参与到了文联事业的建设中,业务从不懂到熟练,这些都与领导师长的培养分不开。我感到文联的两年多的时间并没有虚掷,每一次经历都是我的宝贵财富。作为年轻人要将学习作为毕生的习惯,业精于勤荒于嬉,抓紧时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于并善于思考,在工作中积极创新,为文联工作建言献策。让文联工作紧跟时代,文联事业有青春、有活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总书记说“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想这就是新时期文艺应有的格局和气象,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将这份情怀诉诸于自己的文艺创作和工作中。作为年轻干部特别要在实际工作中锤炼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有一点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几件事。湖北文艺的红蔫之所以常开不败,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文联人的坚守和努力。

最后惟愿文艺红蔫常驻,我辈努力,必有浩荡风光相候。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展览艺术部支部 曾薇】文艺红蔫常驻 浩荡风光相候

发表时间:2018-07-13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曾薇

展览艺术部支部 曾薇

各位领导、师长、同仁: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文艺红蔫常驻 浩荡风光相候”。首先讲两件亲历的故事:

2016年11月30日凌晨,距离全国第十次文代会只有几个小时,北京的冬夜变得紧张起来,此次会议的特邀代表、著名表演艺术家夏菊花老人颈椎病突然加重。我们迅速赶往夏老师房间,老人已经头晕眼花、话语含糊,整个人僵在床上。医生安排她吃下药后,问她是否继续参会,她缓慢却坚定地点头。虽然病情一再反复,但老人愣是咬着牙坚持参加完了全程的会议。记得刚进文联第一次探望这位杂技皇后时的情景,当时的她说话爽朗利落,从容淡定,已然将多年艰难困苦内化为了心中的气度。在她的家中,那些黑白照片是这位传奇女性走过的不平凡的一生,即使“三死而后生”,她跟我说她“从未怨过”。这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一往情深,是她对这个时代给予文艺崇高地位的感恩。

另一个故事是在一个诗歌的夜晚。在众人的喧闹中,老诗人慢慢站起身,他的背后是群山,群山之下是江河,群山之巅是明月。诗人的声音低沉,他静静地读着,读着那首他喜爱的埃里迪斯的《疯狂的石榴树》。整个夜色都沉静下去了,欢快的手风琴停下来,踢他的舞步停下来。这不再是布尔乔亚的舞场,却变成了诗歌的圣殿。老人的白发被江风吹得凌乱,他的表情虔敬的有些悲伤,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他是在向那个远去的伤痕年代,那个黄金的诗歌年代致敬,数十年如一日,他用诗歌艺术坚持住了人格的纯粹、良善与包容。

在文联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有幸接触了这些文艺名家,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无论时运如何动荡变化,文艺在他们的心中犹如神祇,绝对不因外在的贬损诋毁而有丝毫动摇。

中国古代《墨经》里讲“力,行之所由奋也。”物体之所以可以奋起运动是因为力的存在。今天我们在这里谈为文艺事业“出力”,是源于对文艺和文艺事业“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情怀,是对艺术由衷的敬畏,对艺术家由衷的尊敬。我们的时代极容易沾染锱铢必较之心,如果没有一份感恩、一丝敬畏,谈何“出力”?对事业有情怀、有信念,有担当、有忠诚,才会让“出力”成为一种高度的自觉。

2017年年初,按照省文联党组要求,我正式成为展览艺术部的一员,同时也作为省文联驻村工作队队员赴孝感宣化店镇陈河村开展扶贫工作,展览艺术部支部领导对我驻村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在家党员与同事在此期间分担了很多工作重担,佳绩连连。一年的驻村工作,让我深刻体验了总书记“走出方寸天地,跃进大千世界”的号召。工作队吃住在村,我们走村访户了解情况想办法,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直面土地直面农民直面贫困,深深感到“自我”力量的渺小和不足,但依靠着省文联13个党支部、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们,我们整合资源,文艺扶贫特色鲜明,陈河村的脱贫之路也越走越宽广。其间每一个文联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扶贫工作充分证明文艺并不是茶余饭后的情调,它可以使人壮怀激烈、体察民间疾苦、看万千歌哭后仍然保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文艺工作者心中不是只有艺术创作的“自我”,更有社会责任的“大我”。一花独放不是春,文联工作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无数个“小我”才成就了文艺事业的繁荣。

文艺事业需要一批肯使劲儿但更会使劲儿的人。“如何出彩”?沉潜内心,抓紧学习。召政主席多次在讲座中谈到自己的创作体悟。他在写《大金王朝》时为了感受寒冬金戈铁马,在烈烈北风中站了几个小时来测算当时的风速;在写《张居正》时拒绝了更优渥的机会,认定自己是“吃写作这碗饭”的,于是就去坐冷板凳。这就是沉潜内心。古人说定方能生慧,由此才言及学习。对于年轻人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对文艺的认识、二是对文艺家的了解、三是对自我的定位。首先,对文艺的认识,应当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强。初来文联,我接触了各式各样的文艺类别,但具体到各文艺却是浅尝辄止的。今年我进入美术协会工作,响应美协的学习传统,开始系统看美术专著,领导同事给予我很多帮助,系统学习使我更好地在岗位上开展工作。其次,对文艺家的了解。文联的重要工作是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家,对文艺家了解,就要了解他们的作品,能够与之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艺之家。第三是自我的定位。从青年干部学习班到文联问题整改再到文艺项目的意见征集,和许多新来年轻人一样,我们参与到了文联事业的建设中,业务从不懂到熟练,这些都与领导师长的培养分不开。我感到文联的两年多的时间并没有虚掷,每一次经历都是我的宝贵财富。作为年轻人要将学习作为毕生的习惯,业精于勤荒于嬉,抓紧时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于并善于思考,在工作中积极创新,为文联工作建言献策。让文联工作紧跟时代,文联事业有青春、有活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总书记说“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想这就是新时期文艺应有的格局和气象,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将这份情怀诉诸于自己的文艺创作和工作中。作为年轻干部特别要在实际工作中锤炼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有一点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几件事。湖北文艺的红蔫之所以常开不败,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文联人的坚守和努力。

最后惟愿文艺红蔫常驻,我辈努力,必有浩荡风光相候。

谢谢大家!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