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主任吴秋宏发言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伴随着时代前行的文艺,应当在新时代高奏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高扬勠力同心、奋斗进取的时代精神,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艺术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都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与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一样,实现新时代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繁荣兴盛,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表明,为实现新时代文艺繁荣兴盛提供人才支撑,是一项最根本、最基础的重要工作任务。结合我省文艺实际,我们应当切实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这项重要工作中有新的作为。
一是营造重才惜才的社会氛围。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认识到,文艺人才工作,事关文艺事业持久性繁荣发展。文艺人才继任培养,关乎中华文化香火永续。文艺人才青黄不接,文艺大厦就会“塔身”不稳,更难以触及高峰;文艺人才断档断层,文艺之树就容易“断腰”不存,更无法枝繁叶茂。从而提高文艺界乃至全社会对文艺人才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在文艺界和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荐贤有功、举能光荣”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对文艺人才,尤其应怀有由衷的尊重之意、爱惜之心。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理解他们的独到性见解,包容他们的个体性差异,解决他们的特殊性问题。在做好具有“共性”特点的“群体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的“对口服务”途径。在运用“团体式”工作部署的同时,运用“个体式”交流方式推进工作,把服务工作尽量做得细致、精准。从而使文艺人才真切感受到文联及文艺家协会对其尊重、为其服务的“温度”。要怀着“惜才之心”,真诚地对确有成就的文艺人才“高看一眼”,“助送一程”,提升他们在文艺界乃至社会上的知名度、影响力。
二是发挥聚才吸才的团体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要“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面对新时代文艺队伍的组织结构、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形势,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应当发挥对各文艺门类人才的凝聚力、吸引力优势,尽力拓展各自组织人员的覆盖面。对现有人才(会员)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进行分层、分类的“动态”管理。切实摸清“人才(会员)家底”,要避免不经调查研究、仅凭历史档案材料或仅凭“拍脑袋”方式所作出的人才(会员)队伍分析统计,力避不同门类、不同类别、不同行当相互交替而导致出现的人才(会员)队伍重复统计的情况,准确把握各文艺门类人才(会员)队伍的最新情况。
在当前新形势下,尤其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时代出现的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应当认识到:民营文艺工作室、民营文艺经纪机构、民营文艺培训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中的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者(创建主体),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理应将他们吸引、吸收到各相关文艺门类的组织中来。打造“人才磁场”,把握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人员他们希望“找到家”、“被承认”的心理愿望,加强对这部分文艺创建力量的联络、协调工作。还可考虑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相关的社团组织形式,将他们凝聚、吸引到文联这个“文艺家之家”的周围。
三是建立培才育才的良好机制。
“十九大”要求在新的时代,“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文艺人才、尤其是青年文艺人才的良好培育机制。
建立文艺人才培训的常态化机制。要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搞清楚文艺人才现时状况、特别是文艺人才的结构状况的前提下,制订文艺人才的梯队式培训规划,并按步骤、成系统的组织实施,切实做到坚持不懈,长年不断线。
要将包括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文艺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常态化培训的精神指南,以利于文艺人才“补钙提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家。
要善于“借力、借脑育人”,利用我省高校等优质资源组织文艺人才的业务培训,开辟进修学习绿色通道,推选青年文艺人才提升能力素养。尽力做好在“普训”基础上的“精培”工作,以对有潜力的文艺人才实施“重点培养”,促进文艺人才的脱颖而出。
要充分发挥名老家的作用,做好名老文艺家艺术成就、艺术思想、艺术经验、艺术技法等的总结、研究、传承工作,鼓励文艺领军人物授徒传艺。要在加强文艺技法方面传承的同时,凸显艺术思想、艺术经验乃至人格风范的传承。要鼓励文艺人才经过培训,在做好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应广泛推动文艺人才、尤其是青年文艺人才参加文联组织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增长艺术才干、增加艺术积累,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
四是挖掘用才留才的有效办法。
营造有利于文艺人才涌现的平台。要发挥文艺人才的主体作用,以“项目”带动培养,敢于让新涌现的文艺人才担纲任务。以“压任务”、“助攻关”的形式,加大对他们所从事的创作、研究项目的扶持力度,激发其创新精神、创造潜力。
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及时宣传文艺人才的创作、研究新成果,常态化宣传文艺人才的先进事迹,适时开展文艺人才的艺术学术研讨活动,总结推介文艺人才的艺术经验、学术思想、实际成就,扩大他们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推荐确有真才实学、获得了艺术成果的文艺人才,参加各级、各类评先评优、文艺评奖活动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使文艺人才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要继续开展以培养“德艺双馨”文艺人才为目标的评选活动,使之成为激励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常态化机制。根据深化改革的需要出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评价退出机制,为“唯才是举”的新时代注入更多正能量。
同时还应切实为文艺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提供物质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加年度性的文艺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投入,对重点文艺人才承担的创作项目、研究课题,优先给予扶持。给文艺人才在创作、研究工作方面提供良好的时间、空间环境的保障,为他们的创作、研究“攻关”排忧解难。
总之,“艺以人立,业因才兴”,繁荣文艺,人才为先。新时代的文艺人才应当奋发作为、勇立潮头。文艺事业、文联工作要以培养文艺人才为重要任务,推动他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魂,树精神之柱,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18-07-13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吴秋宏
人事部主任吴秋宏发言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伴随着时代前行的文艺,应当在新时代高奏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高扬勠力同心、奋斗进取的时代精神,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艺术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都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与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一样,实现新时代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繁荣兴盛,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表明,为实现新时代文艺繁荣兴盛提供人才支撑,是一项最根本、最基础的重要工作任务。结合我省文艺实际,我们应当切实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这项重要工作中有新的作为。
一是营造重才惜才的社会氛围。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认识到,文艺人才工作,事关文艺事业持久性繁荣发展。文艺人才继任培养,关乎中华文化香火永续。文艺人才青黄不接,文艺大厦就会“塔身”不稳,更难以触及高峰;文艺人才断档断层,文艺之树就容易“断腰”不存,更无法枝繁叶茂。从而提高文艺界乃至全社会对文艺人才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在文艺界和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荐贤有功、举能光荣”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对文艺人才,尤其应怀有由衷的尊重之意、爱惜之心。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理解他们的独到性见解,包容他们的个体性差异,解决他们的特殊性问题。在做好具有“共性”特点的“群体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的“对口服务”途径。在运用“团体式”工作部署的同时,运用“个体式”交流方式推进工作,把服务工作尽量做得细致、精准。从而使文艺人才真切感受到文联及文艺家协会对其尊重、为其服务的“温度”。要怀着“惜才之心”,真诚地对确有成就的文艺人才“高看一眼”,“助送一程”,提升他们在文艺界乃至社会上的知名度、影响力。
二是发挥聚才吸才的团体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要“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面对新时代文艺队伍的组织结构、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形势,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应当发挥对各文艺门类人才的凝聚力、吸引力优势,尽力拓展各自组织人员的覆盖面。对现有人才(会员)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进行分层、分类的“动态”管理。切实摸清“人才(会员)家底”,要避免不经调查研究、仅凭历史档案材料或仅凭“拍脑袋”方式所作出的人才(会员)队伍分析统计,力避不同门类、不同类别、不同行当相互交替而导致出现的人才(会员)队伍重复统计的情况,准确把握各文艺门类人才(会员)队伍的最新情况。
在当前新形势下,尤其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时代出现的新的文艺组织、新的文艺群体。应当认识到:民营文艺工作室、民营文艺经纪机构、民营文艺培训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中的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者(创建主体),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理应将他们吸引、吸收到各相关文艺门类的组织中来。打造“人才磁场”,把握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人员他们希望“找到家”、“被承认”的心理愿望,加强对这部分文艺创建力量的联络、协调工作。还可考虑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相关的社团组织形式,将他们凝聚、吸引到文联这个“文艺家之家”的周围。
三是建立培才育才的良好机制。
“十九大”要求在新的时代,“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文艺人才、尤其是青年文艺人才的良好培育机制。
建立文艺人才培训的常态化机制。要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搞清楚文艺人才现时状况、特别是文艺人才的结构状况的前提下,制订文艺人才的梯队式培训规划,并按步骤、成系统的组织实施,切实做到坚持不懈,长年不断线。
要将包括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文艺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常态化培训的精神指南,以利于文艺人才“补钙提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家。
要善于“借力、借脑育人”,利用我省高校等优质资源组织文艺人才的业务培训,开辟进修学习绿色通道,推选青年文艺人才提升能力素养。尽力做好在“普训”基础上的“精培”工作,以对有潜力的文艺人才实施“重点培养”,促进文艺人才的脱颖而出。
要充分发挥名老家的作用,做好名老文艺家艺术成就、艺术思想、艺术经验、艺术技法等的总结、研究、传承工作,鼓励文艺领军人物授徒传艺。要在加强文艺技法方面传承的同时,凸显艺术思想、艺术经验乃至人格风范的传承。要鼓励文艺人才经过培训,在做好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应广泛推动文艺人才、尤其是青年文艺人才参加文联组织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增长艺术才干、增加艺术积累,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
四是挖掘用才留才的有效办法。
营造有利于文艺人才涌现的平台。要发挥文艺人才的主体作用,以“项目”带动培养,敢于让新涌现的文艺人才担纲任务。以“压任务”、“助攻关”的形式,加大对他们所从事的创作、研究项目的扶持力度,激发其创新精神、创造潜力。
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及时宣传文艺人才的创作、研究新成果,常态化宣传文艺人才的先进事迹,适时开展文艺人才的艺术学术研讨活动,总结推介文艺人才的艺术经验、学术思想、实际成就,扩大他们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推荐确有真才实学、获得了艺术成果的文艺人才,参加各级、各类评先评优、文艺评奖活动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使文艺人才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要继续开展以培养“德艺双馨”文艺人才为目标的评选活动,使之成为激励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常态化机制。根据深化改革的需要出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评价退出机制,为“唯才是举”的新时代注入更多正能量。
同时还应切实为文艺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提供物质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加年度性的文艺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投入,对重点文艺人才承担的创作项目、研究课题,优先给予扶持。给文艺人才在创作、研究工作方面提供良好的时间、空间环境的保障,为他们的创作、研究“攻关”排忧解难。
总之,“艺以人立,业因才兴”,繁荣文艺,人才为先。新时代的文艺人才应当奋发作为、勇立潮头。文艺事业、文联工作要以培养文艺人才为重要任务,推动他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魂,树精神之柱,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