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协】叩问乡野40载 为咸宁打造文化名片——深切怀念杰出的湖北民间文艺家刘民先生

发布时间: 2018-01-19 来源: 湖北日报 作者: 杜培清 万默 [关闭窗口]

最近几年,如果问“咸宁有哪些文化特色”,相信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里都会有钱六姐、“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而这些基于咸宁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打造的咸宁文化名片,一位耄耋老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仅如此,他还参与了桂花源、向阳湖湖鲜文化之乡等申报、创建工作。他就是我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资深会员、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获得者刘民。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湖北民间文艺家,不幸于2018年1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82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闻讯后说,我于2009年始随湖北民协参与咸宁民间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与刘民先生多有交集。先生热心民间文化事业,风雨兼程,任劳任怨,在咸宁传承创新传统优秀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刘民先生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执着、热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撒在田间地头的朗朗话语、爽快的笑声,犹余音在耳!他的离去,对鄂南地域民间文化研究体系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他的传奇——挖掘钱六姐,填补中国汉族才女型机智人物的空白

刘民1936年出生于孝感汉川刘家台,在湖北省立武昌实验中学上高中时,他毅然选择听从祖国召唤,到新疆支边。1975年,刘民从新疆调到当时的咸宁县(今咸安区)官埠公社任宣传干事,从此,他扎根第二故乡,乡野采风40余年,成为鄂南民间文化坚定而又执着的采录人、传播人、守望者。

1976年,刘民在原咸宁县官埠公社发现钱六姐的传说故事,即组织文化站干部重点采录,搜集到相关故事近百篇,编印成《钱六姐的故事》一书并陆续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引起国家民间文艺界专家的重视。

198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咸宁召开“全国机智人物学术研讨会”,刘民老师在会上第一个做专题发言,向大会介绍了《钱六姐故事》的情况。专家们赞誉“钱六姐的传说故事填补了中国汉族才女型机智人物的空白”、“钱六姐是汉族的女阿凡提”、“湖北的刘三姐”。

 几十年来,他抓住钱六姐传说故事这个专题不放,做足做大钱六姐的文章,先后又出版了论文集《钱六姐研究》,钱六姐故事集《钱六姐与贱三爷》、《装哑戏知县》等。

他的经典——编撰三民集成,两获“屈原文学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刘民沉迷于咸宁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咸宁市分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咸宁市分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湖北卷咸宁市分卷》。这三本书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等单位牵头组织的一项全国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历时十数年。由于长期在农村跑,饥一餐饱一餐,生活不规律,刘民患了胆石症,差不多每天晚饭后痛得直不起腰,他硬是忍痛坚持把这三套集成完成出书后才住院手术。

因三民集成编撰工作所做的突出贡献,他先后两次获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屈原文学奖”。 1994年被省文化厅破格(没有大学文凭)评为副研究馆员,是咸宁市文化系统破格提升为副高职称的第一人。

1996年至2006年,刘民退而不休,南下东莞常平镇,为该镇一手筹建了标准化图书馆。2004年,他潜心整理的“钱六姐的故事”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的风骨——德艺双馨,不遗余力培养传承梯队

2006年回到咸安区,刘民继续为家乡民间文化奉献满腔的热情,他的采风与研究为咸安打造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桂花源,《钱六姐的故事》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向阳湖镇申报湖鲜文化之乡、为咸宁市申报“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为民间传统文化奔走呐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民俗、假故事,身体力行地端正学术风气,成为民间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他提掖后学,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将毕生所学对有志于鄂南民间文化的年轻人倾囊相授。2010年12月,咸宁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于他“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13年他成为众望所归的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其事迹多次在湖北日报、湖北教育频道播出。

刘民长年坚持田野调查,笔耕不辍,1989年出版了《湖北女机智人物钱六姐研究》;2008年出版了《咸安区民间叙事长诗》;2009年出版了《千桥评话》;2013年出版《再世嫦娥——钱六姐研究文集》,该书于2013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2017年其收官之作《我的田野采风与调查》被列为湖北省文学艺术重点扶持项目,纳入《荆楚民间文化大系》出版,将他几十年的田野采风与调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于热爱民间文艺的后来者,受到广泛赞誉。

40余年来,刘民先生守望咸宁民间文化,踏遍鄂南山山水水,问访民间艺人不计其数,为咸宁市、咸安区培养了民间文艺薪火传承的梯队。40余年来,大批民间文学口传作品被他采录在案,传语后人,众多民俗民风由于他的勤奋而源明流显、光彩重现;鄂南地域民间文化之光因他而熠熠生辉,他与鄂南地域民间文化同在。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省民协】叩问乡野40载 为咸宁打造文化名片——深切怀念杰出的湖北民间文艺家刘民先生

发表时间:2018-01-19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杜培清 万默

最近几年,如果问“咸宁有哪些文化特色”,相信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里都会有钱六姐、“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而这些基于咸宁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打造的咸宁文化名片,一位耄耋老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仅如此,他还参与了桂花源、向阳湖湖鲜文化之乡等申报、创建工作。他就是我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资深会员、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获得者刘民。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湖北民间文艺家,不幸于2018年1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82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闻讯后说,我于2009年始随湖北民协参与咸宁民间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与刘民先生多有交集。先生热心民间文化事业,风雨兼程,任劳任怨,在咸宁传承创新传统优秀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刘民先生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执着、热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撒在田间地头的朗朗话语、爽快的笑声,犹余音在耳!他的离去,对鄂南地域民间文化研究体系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他的传奇——挖掘钱六姐,填补中国汉族才女型机智人物的空白

刘民1936年出生于孝感汉川刘家台,在湖北省立武昌实验中学上高中时,他毅然选择听从祖国召唤,到新疆支边。1975年,刘民从新疆调到当时的咸宁县(今咸安区)官埠公社任宣传干事,从此,他扎根第二故乡,乡野采风40余年,成为鄂南民间文化坚定而又执着的采录人、传播人、守望者。

1976年,刘民在原咸宁县官埠公社发现钱六姐的传说故事,即组织文化站干部重点采录,搜集到相关故事近百篇,编印成《钱六姐的故事》一书并陆续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引起国家民间文艺界专家的重视。

198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咸宁召开“全国机智人物学术研讨会”,刘民老师在会上第一个做专题发言,向大会介绍了《钱六姐故事》的情况。专家们赞誉“钱六姐的传说故事填补了中国汉族才女型机智人物的空白”、“钱六姐是汉族的女阿凡提”、“湖北的刘三姐”。

 几十年来,他抓住钱六姐传说故事这个专题不放,做足做大钱六姐的文章,先后又出版了论文集《钱六姐研究》,钱六姐故事集《钱六姐与贱三爷》、《装哑戏知县》等。

他的经典——编撰三民集成,两获“屈原文学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刘民沉迷于咸宁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咸宁市分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北卷咸宁市分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湖北卷咸宁市分卷》。这三本书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等单位牵头组织的一项全国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历时十数年。由于长期在农村跑,饥一餐饱一餐,生活不规律,刘民患了胆石症,差不多每天晚饭后痛得直不起腰,他硬是忍痛坚持把这三套集成完成出书后才住院手术。

因三民集成编撰工作所做的突出贡献,他先后两次获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屈原文学奖”。 1994年被省文化厅破格(没有大学文凭)评为副研究馆员,是咸宁市文化系统破格提升为副高职称的第一人。

1996年至2006年,刘民退而不休,南下东莞常平镇,为该镇一手筹建了标准化图书馆。2004年,他潜心整理的“钱六姐的故事”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的风骨——德艺双馨,不遗余力培养传承梯队

2006年回到咸安区,刘民继续为家乡民间文化奉献满腔的热情,他的采风与研究为咸安打造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桂花源,《钱六姐的故事》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向阳湖镇申报湖鲜文化之乡、为咸宁市申报“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为民间传统文化奔走呐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民俗、假故事,身体力行地端正学术风气,成为民间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他提掖后学,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将毕生所学对有志于鄂南民间文化的年轻人倾囊相授。2010年12月,咸宁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于他“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13年他成为众望所归的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其事迹多次在湖北日报、湖北教育频道播出。

刘民长年坚持田野调查,笔耕不辍,1989年出版了《湖北女机智人物钱六姐研究》;2008年出版了《咸安区民间叙事长诗》;2009年出版了《千桥评话》;2013年出版《再世嫦娥——钱六姐研究文集》,该书于2013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2017年其收官之作《我的田野采风与调查》被列为湖北省文学艺术重点扶持项目,纳入《荆楚民间文化大系》出版,将他几十年的田野采风与调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于热爱民间文艺的后来者,受到广泛赞誉。

40余年来,刘民先生守望咸宁民间文化,踏遍鄂南山山水水,问访民间艺人不计其数,为咸宁市、咸安区培养了民间文艺薪火传承的梯队。40余年来,大批民间文学口传作品被他采录在案,传语后人,众多民俗民风由于他的勤奋而源明流显、光彩重现;鄂南地域民间文化之光因他而熠熠生辉,他与鄂南地域民间文化同在。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